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智能手机制造商,华为和小米已加入比亚迪和特斯拉,进军中国电动车市场,其成败可以为苹果公司日后进军全球汽车市场提供借鉴。
9月,华为发布了其首款问界(Aito)M7汽车,发布50天内便接到了8万台订单,随后推出的阿维塔(Avatr) 12豪华轿跑和智界(Luxeed) S7轿车增加了其销售势头。对于华为而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其电动汽车销量仍低于比亚迪。10月,比亚迪电动汽车销量为30多万辆,其中90%订单来自中国消费者,在中国其销量和特斯拉不相上下。
小米目前已开发出汽车操作系统,其在本周表示,近期将获得国内相关部门的初步上路许可,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首次推出电动汽车。
这两个手机品牌商与现有电动汽车竞争对手截然不同。两家企业都能提供从WiFi路由器到家电等一系列产品,并将大量生产外包给富士康等公司。它们还致力于构建平台生态系统,即可以实现设备间无缝连接的软件,以实现文件共享和设备互动。比亚迪和特斯拉基本上只提供单个汽车,且其大部分生产都在公司内部完成。
因此,与其向汽车制造商学习,苹果公司更可能向中国智能手机竞争对手学习。苹果iCar的理念并非完全不切实际。现代汽车公司(Hyundai Motor Co. )在2021年证实了其正在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电动汽车,但随后又收回这一说法,此举并不明智。据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此前报道,苹果公司预计至少需要五年才能推出自动驾驶电动汽车。
华为表示自己并非想要成为一家汽车制造商,而更希望成为一家专业汽车技术(如操作系统、软件和辅助驾驶功能)的开发商和供应商。为此,华为正与至少五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合作。
小米的做法可能略有不同。许多以该公司名字命名的产品是由其他公司开发和组装的,只是小米会在这些产品上会印有公司商标,同时确保这些设备能够和小米公司其他设备进行互动。于是我们可以预测,最初由北汽集团(BAIC Motor Corp.)制造的小米汽车也将采取同样的策略。
在评估新品时,消费者和合作伙伴会想了解这些企业到底能为市场带来什么。比亚迪和特斯拉拥有多年开发和生产汽车的经验,而华为和小米则相对缺乏经验。
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取决于驾驶者是否将汽车视为一种老式产品,需要在安全性和结构完整性方面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Volvo Car AB)曾通过制作假人碰撞试验广告(验证沃尔沃汽车安全性)声名鹊起,而现代消费者则对驾驶舱大屏幕、手机无线充电和无线连接更感兴趣。
在电动汽车时代,续航里程和可靠性成为更重要的因素。在技术上,电动汽车更像是一台车轮上的大型笔记本电脑,而非一个小型石油发电站。这就是华为和小米虽然几乎未售出过比手提箱大的产品,仍自信自己有机会成功的原因。
但是它们的成功并非必然。特斯拉(Tesla)和丰田(Toyota Motor Corp. )等汽车制造商都非常重视开发软件和设备之间的互动,它们清楚意识到汽车电子产品是一个关键卖点。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在大力宣传特斯拉的智能召唤(Smart Summons)功能,使用该功能可让汽车自动开到用户身边。然而,特斯拉未能在承诺时间内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和电池交换等技术,导致其名誉受损。
这些都是华为和小米需要避免的陷阱,尤其是二者电动汽车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第三方汽车制造商手中。如果它们成功了,苹果公司肯定大受鼓舞,想要一试身手。如果它们失败了,由于苹果公司在管理供应链和与合同制造商关系方面有丰富经验,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也将坚信自己可以比它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