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化被动为主动 智能汽车产业链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日期:2023-04-04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张奕雯

国际充换电网

2023
04/04
15:2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智能汽车 汽车产业

近几年,汽车行业大喊着“智能化是下半场”的口号,在汽车智能化之路上越走越快、越干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缺芯少魂”、“操作系统被卡脖子”等问题层出不穷,暴露出我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转型上的致命弱点。

究竟要怎么转型才能在保持先发优势的同时,确保智能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可控,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4月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智能汽车论坛”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围绕智能汽车产业进展与趋势,就当前产业存在的困扰及发展前景展开深入探讨。

01 关键技术待攻关

“长期以来,我国信息化工作都存在‘重硬轻软’的倾向,从而导致我国在基础软件方面没有形成产业能力和产业生态。”在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直言,我国在汽车基础软件国产化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

所谓基础软件,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计算机系统运行不可缺少的软件;第二类是指支撑开发与运行环境的软件;第三类是指面向广大领域的共性应用软件。倪光南认为,操作系统、系统软件、数据库中间件、网络软件、开发工具、安全软件、功能软件、工业软件等都可以纳入基础软件范畴。

倪光南表示,基础软件与芯片相连,所以基础软件需要和芯片架构融合发展。此前,芯片架构多为X86或ARM架构。近年来,RISC-V架构由于完全开源、架构紧凑、模块化、易于定制扩展等特性,能够很好适应智能汽车丰富的应用场景,因此迅速兴起。在他看来, RISC-V架构的出现给了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生态提供了新机遇。但与此同时,RISC-V架构作为新生事物,基础软件尚不完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挑战巨大。不过,我国要想在智能汽车基础软件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就必须推动RISC-V架构的发展。

此外,倪光南还强调,中国要发展基础软件,还需解决好如何支持开源创新的问题。智能汽车领域的基础软件不仅包含自主研发的软件,也包含开源软件。加大对开源软件的投入,意味着能够增加我国对开源的话语权。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国还需探索如何增强开源治理和开源软件性的问题。

聚焦基础软件的细分领域,操作系统的发展近两年频繁被提前。此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曾表示,操作系统是比芯片更加迫切的供应链问题,车载操作系统的缺失将是致命问题。对此,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斌在会上指出,操作系统的发展,必须放到生态之中来理解。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斌

“没有应用的操作系统,即使技术再好,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在曹斌看来,随着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汽车领域必然会出现所谓的软件生态,这一生态就给了本土化操作系统成为主流的孵化机会。未来3-5年,是操作系统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决定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胜负的关键。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构建新的应用架构、软件平台,创造发展汽车软硬件生态,并以广义操作系统的形态,进一步带动国内操作系统内核以及芯片企业的发展壮大。

02 前沿科技需突破

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是为了夯实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地基,与此同时,行业必须紧跟潮流,加快掌握最新前沿科技,让智能汽车产业这座“大厦”建得更快、更高。

对此,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总裁王晓刚从最近引发全球热议的ChatGPT入手,介绍了通用人工智能和多模态大模型如何给智能汽车带来发展机遇。通用人工智能,即以非常高效的方式解决海量的开放式任务,更加接近人的智能,将对人工智能系统带来巨大变革。同时,通用人工智能还能够产生有智慧的内容。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总裁王晓刚

王晓刚表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将出现所谓的智慧飞轮,人与模型之间产生互动,模型通过人的反馈解锁更多技能,人则可以通过模型的输出获得有智慧的内容,激发更多创作。不过,AGI(Align With Human Intention)对算力需求极大。为此,商汤科技2021年在上海临港建立AIDC超算中心,为多模态大模型赋能。自动驾驶领域,未来技术路线将朝着多模态、通用智能发展,力用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智能座舱方面,通用人工智能可以使得AGI模型具备空间环境的理解、用户状态的感知、内容生成等一系列能力,不断提升用户个性化体验,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此外,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顾维灏指出,自动驾驶从硬件驱动时代到软件驱动时代,如今已走进数据驱动的自动驾驶3.0时代。自动驾驶3.0时代,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计算到知识转化再到应用端的部署,都需依靠数据不断流转计算。正是在自动驾驶3.0技术规律指引下,毫末智行成为国内量产自动驾驶第一名。截至今年3月,毫末智行辅助驾驶用户行驶里程已突破3800万公里。4月,毫末智行还将发布全球收割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以端到端能力的大模型推动自动驾驶能力发展。

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顾维灏

03 从需求端理解智能化

《2023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显示,87%的消费者认为智能网联有意义,75%的消费者对高速智能驾驶有需求,对城市智能驾驶有需要的消费者也达到了60%的比例。可见,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储瑞松指出,汽车智能化,特别是智能驾驶,存在“B热C冷”的现象。“消费者的需求摆在那里,谁能率先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可能在下半场竞争中获得先机。”他道。

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储瑞松

在储瑞松看来,目前智能化对于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影响并不突出。其中一大原因在于,绝大部分车企仍然是以多年形成的传统的、以硬件为主的思路造车、卖车,并未充分认识到智能化要打动消费者,给消费者安全感、安心感和真实的获得感。当前,智能驾驶引起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稳定可靠的智能驾驶系统市场上寥寥无几,消费者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不仅没有安心、安全感,反而需要更加紧张。此外,能够达到容易使用、物有所值、常用常新标准的智能驾驶产品也屈指可数,无法给用户带来真实获得感。

“软件系统本身的动态复杂性,和智能驾驶系统独特的软硬一体、持续演进、数据驱动的特点,叠加在一起,让智能驾驶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产品和技术挑战。”储瑞松认为,主机厂和供应商必须找准各自定位,专业分工并形成合力,应对智能驾驶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挑战,真正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安心感和真实连续获得感的用户体验。

同样地,大疆车载负责人沈劭劼也强调,要从用户需求入手理解智能驾驶。在他看来,一项技术无论做得好坏、无论多便宜,如果用户不愿意去使用,没有信任感,那么这项技术就是没用的。在用户意愿和成本的双重约束下,智能驾驶技术可以说是“带着脚镣跳舞”。基于此,沈劭劼认为,L2+智能驾驶系统总成本在整车售价中占比约3%~5%。结合中国乘用车市场价格区间,L2智能驾驶系统成本区间约为5000元~15000元。在成本约束下,想要实现L2+智能驾驶,需要多场景硬件复用,极限压榨硬件潜力,弱依赖、少假设,与产业深度合作。

大疆车载负责人沈劭劼

“智能驾驶的终局实则是‘释放’时间。”大疆车载负责人沈劭劼认为,L2+阶段智能驾驶是缓解驾驶疲劳的工具,而L3、L4阶段智能驾驶实现的是购买时间的过程,能够让人在车上的时间被释放出来。先有“解放”时间,才有“消磨”时间,以及后续带来的多样化的增值服务。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