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盲目背后潜藏危机 新能源汽车的“冷思考”

日期:2011-04-2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作者:王超

国际充换电网

2011
04/25
10:3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一个车展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车展主办国的市场有多大,更取决于它是否具备启迪未来、推动进步的实力。在清洁能源和绿色话题上有足够“煽动力”的2011年上海国际车展,似乎正在向人们展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人们猜测,上海车展或许会成为史上新能源车最多、低碳意味最浓的车展。

  之所以拥有如此浓厚的氛围,与中国对新能源车的重视和鼓励分不开。即将实行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将从政策层面上,为开发、推广新能源车的企业大开绿灯。

  饱受拥堵之困的北京,在实行了摇号限购政策之后,却对新能源车发放了“免死金牌”。北京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时,除将享受和深圳同一水平的优惠补贴,还将享受“不摇号、不限行、不纳税”的特殊优惠政策。

  在上海,第一批私人购买的纯电动车已在不久前挂牌上路。虽然第一批车一共只卖出8辆,却因其超前性而创造了一个私人消费纪录。据了解,上海已被确认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嘉定区则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全国已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550万辆。当然,贡献如此庞大产能的企业,并不包括大众、丰田和通用,因为他们的新能源车尚未国产,何时国产也是未知数。有趣的是,尽管产能贡献为零,但这些跨国企业对旗下新能源车的宣传力度,却远超我们的本土企业。

  某本土车企老总曾透露真言:“不做电动车,项目就批不下来。”也有车企信誓旦旦立下惊人规划,却因研发能力不济,而到处求人购买技术。某自主车企内部人士坦言,在电子化时代,对电动车关键程序的破解工作,根本完成不了,指望“偷到”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中国企业的基础又很差,掌握的核心技术十分有限。

  不做新能源车会被上级主管部门批评,为了拿到项目、扩张产能则不惜隐瞒真实能力说大话,看上去有“弯道超车”潜力的中国本土车企,正在矛盾中生存。在短暂的时间期限内和硬性要求下,中国有多少车企能在新能源车领域达标?在今天还是一个问号。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继续以“量”衡量企业的成功,那么它终将无法摆脱“市场换技术”的宿命。

  多家跨国企业在中国展开的新能源车运动,不仅是一场极具市场渗透力的战役,也是一场让中国车企无言以对的示威。大干快上、几近疯狂的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是不是也该慢下脚步,以理性的视角寻找切实、合理的解决方案呢?诚恳地倾听车企和消费者的声音,或许能够找到解除危险警报的那根红线。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