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17日,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GIV2022)在合肥市举行。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智能网联业务总经理解明泰在“双智论坛”发表演讲,分享了关于如何从车路协同走向车城融合的思考。
以下为解明泰演讲全文,略有删减。
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智能网联业务总经理 解明泰
近些年来 “双智”(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之后,华为是非常振奋和兴奋的,为什么呢?华为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网联的实践,“双智”的提出恰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遇,尤其是在两部委“双智”政策支持下,包括地方政府客户的支持下,取得很好的成绩,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如何从车路协同走向车城融合。
首先分享一个观点,我一直认为城市是智能网联发展的重要载体。刚才大家讲了很多发展的历程,我更认为智能网联的发展跟城市的规模是息息相关的,从2016年开始,国家各部委开展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建设,其实更多的是在城市小规模、小路段开展一些技术验证的试验,这个好比魔方里的一个块,更多是点状的应用场景。在2019-2020年工信部提出的车联网四个先导区落地之后,也明确提出成片区大规模的要求,比如400个RSU,1000个以上的城市终端等等,这些对城市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需要成片区大规模的建设。
到了2021年,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们连续发布了16个“双智”试点城市,我认为给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的融合带来新的契机,如何能促进车和城的深度融合,这是从车路协同走向车城融合的一个必然趋势。
华为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的建设,在智慧城市领域华为是一个先行者。在2015年的时候就开始了智慧城市相关的业务布局,尤其是参与了全球超过40个国家200个城市的智慧城市相关建设,在中国也主导超过80个以上统筹型智慧城市的集成交付与顶层设计,也帮助20个以上的智慧城市拿到了全国的大奖。
在智能网联领域,其实跟刚才中兴通讯讲的一样,我们也是最早去推出C-V2X这样标准的公司,我们也一直致力于这个标准往前去走,同时我们自己本身也是通信基础设施的服务商。同时,在各地开展智能网联的业务实践,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辽宁、四川、重庆等区域开展了智能网联的业务建设,提供了华为自己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有了智能网联和智慧城市的实践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下一个阶段我们应该往哪走?“双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仅仅做“双智”还不够。为什么华为能够做“双智”?为此我们在今年提出新的概念,通过打造城市的融合感知体系,赋能整个车城的融合。
为什么华为可以做城市融合感知体系呢?说白了我们有很好的“武器”,就是鸿蒙。希望开放了鸿蒙的能力,赋能整个城市的各类感知部件,最终打造一个城市的CT-link标准,帮助车城融合深度的促进。
过去讲的车路协同其实解决了我们很多的问题,单车看不到的一些视觉盲区、鬼探头的问题,但是远远没有解决城市的安全问题,包括通过摄像头和雷达获取的相关信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感知到城市实时的数据。同时,以前讲的车路协同更多是单点的点状覆盖,它也没有办法跟城市其他委办局的数据进行拉通,容易形成数据孤岛。刚才我提到城市融合感知体系就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把传统的路网数据进行拉通,也能够把城市委办局相关的数据进行拉通,这方面华为是比较有经验的。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整体的解决方案的架构图,我们是希望通过开放鸿蒙的能力,打造城市的CT-link标准,把城市的视频感知、卫星感知、气体光感知、振动感知包括物联感知进行整体融合。我们有海量数据获取来源之后,通过华为打造鲜活的底座,把多元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策,对上支撑三类业务场景,包括兴业、善政、惠民等等。我接下来围绕我提到的感知端、数据平台端和应用端分别进行展示。
首先从感知端,我们现在核心的“双智”场景我认为要升级感知能力,从传统的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提到的单点的路网升级到整个全程式的融合感知。
比如说地下管廊很多的燃气信息,这些信息也可以支撑智能网联的发展,比如说城市获取的一些气体的信息、温度的信息,包括环境的信息,实际上也可以赋能于整个城市的进化,所以这个是我们从升级感知能力端,我们认为通过鸿蒙连接到各种各样的城市部件,帮助他们做操作系统统一的改善,可以实现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格式,以此来支撑我们后续海量、实时、动态、鲜活的数据。有了海量、动态、鲜活、实时的数据,我们怎么去处置它呢?就需要数字底座作为我们的核心平台。
华为的数字底座提供数字孪生体的能力,把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整体的连通,提供包括像认知引擎、决策引擎、协同引擎等方面的能力。这里面华为还有一个优势,在全国参与很多智慧城市的项目,已经帮助很多的城市构建了这样的数字底座,在新的“双智”场景可以把传统建智慧城市的底座和新建智能网联业务的场景进行拉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投资的浪费。
刚才提到,有了海量的数据,有了处理数据的平台,下一个阶段就是这些数据、这些平台最终能在什么场景中使用。首先第一个我想介绍的是兴业这个场景,第一个例子讲的是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很多自动驾驶的企业,不管是做算法的,还是本身是车企,需要大量的环境来提升算法的精准性。刚才提到的数字底座上面,华为就提供了一站式的自动驾驶开发平台,我们在长沙也有很好的实践。开放自动驾驶的平台能力,提供像数据的标准服务、场景的挖掘,包括内置AI算法,提升整个车企自动驾驶算法训练的一个强度,加速我们整个自动驾驶算法的闭环。同时,我们这样的平台也可以帮助车企从以前的封闭场地逐步地走向半开放、开放的道路,所以这是我们从兴业的场景,希望通过开放华为在数字底座中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自动驾驶产业进一步发展。
第二,围绕兴业这个场景,我们认为鸿蒙它也是一个产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鸿蒙的开放,帮助各行各业“鸿蒙化”,目前华为我们也在全国去布局鸿蒙的生态运营中心,比如说合肥,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合肥做相关的洽谈。通过鸿蒙赋能中心把技术、标准、设备赋能到当地,面向各类的感知企业,包括车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比如汽车领域,很多的智能座舱系统已经开始采用华为的操作系统,未来希望鸿蒙的能力,提升感知能力,不管是路网的感知,城市部件感知都通过鸿蒙系统进行统一的拉通,这样整体来说既通过鸿蒙产业的做大,把整个产业做起来,同时也通过鸿蒙产业赋能其他的行业。
第二个环节是善政这样的场景,这个场景刚才我还跟商汤的吴总聊,很多是相通的,即善政场景智能网联的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是可以互补的,比如智能网联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时候可以获取很多海量、实时的动态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变成城市管理的事件,比如说道路的龟裂,前方的违章等等生成城市事件,交由城市中心和相关运营部门处置,交警、相关的城管部门可以介入。同样在城市里感知到相关的数据,一样可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比如城市前方的道路有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可以及时同步智能网联汽车,让它及时避障,这样实现城市管理效率的提升。
最后是惠民的场景,惠民这个场景也比较简单,大家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感受得到,我们是围绕导向性的全出行链条提供这样的服务,比如说出行前坐公交车可以通过手机的APP实时去看公交的状态,我们已经在辽宁的沈阳市实现了这样的案例部署,尤其在东北地区,比较寒冷的冬天,老百姓下楼去等公交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通过实时公交的信息,我们可以快速地让老百姓精准地上车。假如是自驾的话也可以提供动态的路径导航信息,这是出行前提供的服务。出行中我们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辅助驾驶信息推送,推送自驾同事,另外交通信息的状态实时更新,而不像传统一些导航地图是非实时的数据,只是通过大数据模拟出来的一些数据。出行后实现车位动态预约、停车引导,包括AVP的自动泊车等等相关的场景。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车城融合,降低驾驶强度,提升出行体验,保障我们驾驶的安全。
最后,这是我们整个城市职能体的架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智能交互层获取海量的数据,在智能交互层、智能连接层有很多的手段,比如说有5G,有V2X,有光网络进行多种方式的回传,所有回传的数据在中枢层,包括刚才提到的车城网平台上进行沉淀、分析、处置,最终面向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就是我们城市职能体的整体架构。
最后分享一个我们在武汉市做的一个例子,武汉高新二路我们运用“双智”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很多“双智”真正的应用在里面,路侧的感知设施我们实现智能网联的复用和电子卡口复用一套路测设备,同时补齐路端的感知计算,实现真正的全域无死角,其实场景使能上面提供当地混合流随行服务,无人驾驶的公交和接驳车场景已经在当地落地了,另外数据使能方面武汉实现全息路网,实现数据可管、可控、可用,帮助道路的精细化运营和路权数字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