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行业人物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张国强:在燃料电池产业的基础上拓展氢能产业

日期:2023-03-13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廖杨婧

国际充换电网

2023
03/13
08:5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2023全国两会 亿华通 氢燃料电池汽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氢能作为一种终端绿色零碳、应用前景广阔的二次能源,是未来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必选项,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

针对氢能产业发展,多位代表、委员带来了议案、提案和建议。关于要延续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结构;关于要尽早明确氢的能源属性定位;关于要进一步扶持绿氢制备产业,大力发展绿氢装备;关于氢在交通领域如何发展,有建议推动氢内燃机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有建议在海南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甚至也有要在青藏高原上使用氢能列车的大胆设想……

3月9日,全国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接受了记者专访,分享了他的上会感受和对氢能产业发展的见解,以及亿华通拓展氢能产业的最新布局。

为业内发声

像传道士一样科普氢能

虽然政策指引循序加码,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但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示范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张国强表示,在氢能及氢燃料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氢源成本较高、加氢站数量少、氢能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各方共推发展。

因此,今年全国两会上,张国强提出了“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氢能规模化发展”的建议。包括: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数量,以示范运行提质降本;探索多元化氢源供给模式,推动可再生能源绿氢发展;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氢能制、储、运、加产业链发展;探索金融支持、碳交易政策措施。

“几条建议都是针对氢能领域遇到的共性问题,数量上不来大家都着急,我是在替行业发声。”张国强告诉记者,议案在业内得到了很多支持。

遗憾的是,氢能源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还是相对陌生的事物。就像十年前大家对锂电池的诸多误解和怀疑。

“我没想到业外对氢能的认识,对氢能产业情况的了解这么少。”张国强对此颇为感慨。比如,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氢和电的关系,有很多人认为有电了再做氢是浪费,实际上,二者并不是竞争关系,可以协同发展。再比如,很多人对氢能的属性认识也比较初级,对氢能的产业链不了解,甚至以为氢能就只是氢能交通。实际上,交通只是一个先导,是万亿级产业的一小部分,氢能在能源、化工、工业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现在就像一个传道士,反复地向人科普:氢能到底是咋回事,从科学角度反应原理是啥,意义在哪儿,为啥要干……。”近期和各界代表委员的交流,让张国强感触颇深的一点是,氢能产业的社会关注度还很不够,存在很多误解,急需加强科普。

薪火相传

做氢能坚定的信仰者

全国两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张国强相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这是新晋人大代表与政协常委的会面,更是一场师徒相聚,是氢能发展的薪火相传。能与恩师共上两会,共同推动氢能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张国强而言是值得骄傲的时刻。

2004年,张国强加入欧阳明高团队,并于2012年带领核心团队重组,正式成立亿华通,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张国强可谓是氢能坚定的信仰者。他践行“钉钉子精神”,扎扎实实地去做一个产业,一代做完一代接着做,不停地努力。“跟随老师欧阳明高进入氢能产业后,十几年了,我没干别的,也就干了这一件事。”张国强说。

十年磨一剑。亿华通是中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的先行者,走过中国氢能蛮荒年代,成为了国内燃料电池系统的龙头企业。

公开数据显示,亿华通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前列。与国内30多家整车企业合作,共同发布了121款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公告。搭载亿华通燃料电池的3000辆汽车在23个城市持续运营,安全运行里程超过1亿公里,安全运行时间超过230万小时,为行业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020年8月,亿华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氢能第一股”,市值一度超过200亿。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投放了12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其中724辆搭载亿华通燃料电池发动机。2023年1月,亿华通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氢能行业“A+H”第一股。

亿华通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自主力量不断壮大的缩影。坚定的信仰者获得了应有的鲜花和掌声。

政策重点扶持

抢抓“窗口期”机遇

纵览产业链,虽然中国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都处于起步阶段,但大有复制锂电池从蓄势到暴增的迹象。

2022年,中国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正式获批后的首个示范年,全国多地建立起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近两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氢能领域相关政策,涉及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氢能技术研发、加氢站以及氢能工业多元利用等多个方面,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张国强介绍。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计划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截至2022年底,超20个省市纷纷制定并发布本地氢能产业规划,响应国家氢能发展战略。今年1月底,全国十余省市的“新春第一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氢能产业的重点扶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氢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全球第三,商用车保有量全球第一,加氢站拥有量全球第一,氢能市场投融资热度不断提高,产业链正由燃料电池汽车单点突破迈向多元应用场景的系统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协会、香橙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 67488 辆,其中我国占12682辆(上险13249辆),全球排名前三。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主要国家在营加氢站数量达到727座,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358座,其中在营245座,加氢站数量全球第一。中国在全球燃料电池行业处于第一梯队。

种种信号表明,我国氢能产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有望成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最早实现规模化推广的国家。这对于十年蛰伏,稳扎稳打的亿华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机遇。“要抓住未来3-5年珍贵的窗口期”,张国强说。

拓展氢能产业

做行业先行者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氢能市场极为广阔。业内专家认为,按照当前车价和补贴力度测算,氢能为龙头企业带来的利润可以达到数亿级别。

氢能这个超级赛道,引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布局。身处行业中心,张国强看到的是:因为氢能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仍面临盈利难、自我造血能力弱等困境,机会主义者很多,实干的少,好多人都只是“在嚷嚷”、在观望。

“我觉得未来3~5年,如果氢能还没有一个快速的跃升的话,有被新技术迭代的风险。” 张国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迫切地希望产业化进程能加速,不要误了氢能发展机遇期。“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卡脖子技术问题了,就是到了一个上量降成本的阶段,尽快要把微笑曲线的前半段走完,这个产业就起来了。”他说。

张国强解释说,经过多年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中国基本掌握燃料电池八大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技术,得益于核心技术突破,燃料电池发动机从原材料到系统实现快速提质降价。现在制约整个产业发展反倒是氢能——氢的制、储、运、加。

基于这些行业痛点以及对未来的趋势判断,在氢能道路上“披荆斩棘”,始终对产业发展充满热忱的张国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核心业务是燃料电池系统的亿华通,要开始向氢能转型。

“我们今年是准备在氢能端着重发力,推动氢能制、储、运、加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成本的快速下降。”他举例说,燃料电池发动机到2025年能和锂电一个价格,到2030年能够低于内燃机,车上最贵的已经快不是燃料电池了,很快就是氢系统,“这是个很夸张的事情,事实上氢系统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打破这种模式”。“我们亿华通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打算先把这个事情做起来,总得有人先去做。”他说。

据介绍,亿华通已经开始在燃料电池产业的基础上拓展氢能产业,并计划成立专门的氢能科技公司。这将是一家立足氢能科技推广应用以及产业投资为主的高科技技术企业,主营业务覆盖制氢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研发、制造、销售,氢能产业投资及生态构建。这家公司将围绕“氢能、设备、投资”等领域,开展与各部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采用市场化创新运营体系,面向全球布局,规划在未来5-10年发展成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氢能科技公司,发展氢能科技,构建产业生态,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事实上,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短板受到重视并得到修补,将进一步带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氢能是一条立体赛道,制、储、运、加、用及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每一环都是关键,每一环都需要实力雄厚的参与者,需要全产业链合力。

作为燃料电池系统领域的领航者,亿华通拓展氢能更多环节,开始向氢能全产业链布局,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转型,更有望带动整个行业形成合力解决痛点。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