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车联网技术 » 正文

智能网联汽车从理想狂热走向务实理性

日期:2023-01-11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赵琼

国际充换电网

2023
01/11
09:5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 无人驾驶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高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进入快车道。2022年,中国方案、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关键词贯穿行业一整年。如今,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大算力计算芯片、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自动驾驶出租车、干线物流、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正有序开展。当理想照进现实,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同时,也在技术落地过程中变得更理性、更务实。

根据此前工信部透露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超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长46.2%。有行业人士预测,2030年我国汽车智能化渗透率将达到70%。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2023年,无论是传统辅助驾驶,还是高阶自动驾驶,在未来上市的量产车上,尤其是自主品牌的新产品上,渗透率将会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更多的合资品牌、海外品牌将加大对相关技术的投入,加快产品科技创新的步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新产品的落地将更加密集。随着“内卷”加剧,产品体验将成为差异化的竞争点。从市场终端来看,2023年上市的新品已经吹响了号角。在辞旧迎新之际,多家企业宣布新产品上市进度:理想L7将在2023年2月8日上市,集度ROBO-01探月限定版将在2023年开启交付,新一代蔚来ES8将于2023年6月开启交付,小米汽车的第一款车计划在2024年一季度上市。中国的智能网联技术不仅在自主品牌车型上量产落地,甚至有机会走向海外市场。对于车企来讲,打上“智能化”的标签固然可以提升竞争力,但也需思考如何实现差异化。在智能网联汽车“内卷”的尽头,从用户角度出发定义产品,或许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新技术的趋势更加明显。大企业已开始抢占赛道,开启竞争局面。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行业逐渐就舱驾融合的趋势形成了共识。目前,硬件的完善和算法的迭代,让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边界不断模糊。此前,高通发布的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采用了一颗5nm制程的SoC芯片SA8295系列,这也是5nm工艺第一次在汽车领域应用。百度在舱驾融合方面的解决方案将在集度量产车上应用,博世已经在规划舱驾融合和整车中央电脑产品线,零束“银河”舱驾融合计算平台ZXD也将于2025年量产。

三是企业将更加关注成本和量产,脚踏实地开展自动驾驶。在资本寒冬下,出于成本控制等因素,各个企业在落地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此前,多家车企已经宣布放弃L4~L5级自动驾驶,转而打造L2~L3级智能驾驶系统,并且不再追求全栈自研,而是积极寻求对外合作。2022年,不断有车企落地迭代辅助驾驶NOA、NGP和NOP功能。在技术、法规、用户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已开始调整发展路线,从技术与市场需求出发,循序渐进推进商业化落地,以此加快“自我造血”渡过寒冬。2023年或将开启城市NOA,即导航辅助驾驶的元年。

四是智能网联“中国方案”在多维度进行完善。目前,多项“十四五”发展规划将智能网联汽车纳入其中,中长期发展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深圳、无锡、上海等地通过先行先试,实现立法突破。可以看到,各地方政府均在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断扩展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主驾无人”在政策及产品方面迎来双重突破,北京、重庆、武汉等地已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智能网联“中国方案”正在多维度带动产业向纵深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美好图景,是行业共同期盼的未来。技术进步的脚步不曾停止,产业变革的步伐也在加快。目前,智能网联汽车赖以生存的土壤更加肥沃。对于企业来讲,真实的市场表现就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技术上保持激进,在行为上保持理性。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