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美欧新能源汽车政策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应对

日期:2022-12-12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作者:朱彤

国际充换电网

2022
12/12
14:0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市场

2019年前,美国和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长期停滞不前。欧盟2019年以来、美国2021年初以来大幅调高了其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这些举措必将引发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格局和产业布局的变化,进而对我国新能源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美欧新能源汽车政策变化将推动美欧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

(一)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2019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6万辆左右,大大落后于中国120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9.5万辆,同比增长142%,2021年达到233.2万辆,同比增长66%。

欧洲新能源车销量为何在短短一年内发生如此巨变?直接原因就是欧盟大幅度提升了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核心要点是约束、惩罚与激励力度进一步加强。

一是2020年将汽车碳排放标准从2015—2019年间的130g/km大幅提高到2020—2025年间的95g/km,达不到的企业需要缴纳罚款;2022年6月,欧盟将汽车零排放的时间节点从2050年提前到2035年(即2035年汽车二氧化碳排放为0g/km)。同时提出到2030年所有燃油车停售的规划,加快推动传统车企向电动化转型。

二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实行欧盟和国家层面双重补贴政策,最高的汽车补贴能达到7000到1万欧元;同时还有包括购置税、保有税、公司车抵扣、环保税等在内的税收减免或抵扣政策。以德国为例,对纯电动汽车(BEV)补贴:售价4万欧元以下的补贴6000欧元,4万欧元以上补贴5000欧元;对插电式混合电动车(PHEV):售价4万欧元以下补贴4500欧元,4万欧元以上补贴3000欧元。此补贴政策执行周期从2020年6月到2022 年底,2022年底之后计划对有资格获得支持的车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三是欧盟规定从2026年开始,公路交通的碳排放将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其污染定价,为新能源车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这些措施改变了欧洲新能源车销量长期缓慢增长的局面,使欧盟陆上交通减排目标和2030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3000万辆的规划目标实现可能性大为提高。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为226.3万辆,同比增长66%。大众等欧洲一线车企新能源车产销量开始放量。

2022年受能源价格暴涨、汽车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宏观经济影响,欧洲汽车工业进入衰退期。2022年上半年欧洲汽车销量大幅下降。作为欧洲汽车销售重点的英国、法国和德国,2022年上半年新车注册量同比分别减少了12%、17.9%和22.7%。但同期新能源汽车销量没有明显减少,处于横盘期,导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只要欧洲政策与车企电动化边际变化不减速,在欧洲经济滞胀可能性日益增加的趋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能成为未来欧洲为数不多继续保持正增长的产业。

( 二)美国新能源汽车“新政”将充分释放美国新能源车的市场潜力

尽管特斯拉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美国企业,但美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远远落后于欧洲和中国。2018—2020年连续三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处于30万辆左右波动。2020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2万辆,仅占美国当年汽车销售量的2.2%。

美国政府2021年初开始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再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强化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

一是进一步提高燃油车排放标准。环境保护署和美国交通部联合推进燃料效率与排放标准,最早2023年实施。

二是大幅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规定单车补贴7500美元,美国本土组装的电动车补贴上限为1万美元,由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成员单位生产的电动汽车补贴上限为1.25万美元。

三是加大投资,投资50亿美元发展电动校车和电动巴士,投资75亿美元建设全国充电网络,2030年前建成50万个充电桩,并且特别指出要通过财政手段支持美国本土电动汽车供应链发展。

四是2022年8月5日,美国政府大幅提高了电动汽车发展目标,即设定了2030年电动车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50%的目标,该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电动汽车销量1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速38%。

五是2022年8月,在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中,除了落实前面所说的各种补贴政策外,还专门规定了享受新能源车扶持政策需要满足的“ 本地化” 条件。比如,获得税收抵免的电动汽车有两个本地化条件要求:一是电动汽车动力电厂包含的关键金属原料在美国或在任何与美国签订有效自贸协定的国家提取和加工;或者回收的比例到2024年1月1日至少达到40%以上,可以获得3750美元的税收抵免。二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北美制造和组装的本地化价值百分比在50%以上,可以获得另一个税收抵免3750美元。此外,要求新能源汽车的最终装配需要在北美进行,才能享受税收抵扣和补贴。此政策持续时间为10年,即从2022年12 月31日到2032年12月31日。

上述政策实施,将激发美国传统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动力和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积极性,最终使美国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车生产和销售市场。2021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5.2万辆,同比增长101%。2022年1—9月美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72.0万台,同比增长66.0%。尽管销量远远落后于欧洲和中国,但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很快,从2021年的2.2%增长到2022年9月的7.2%。

美欧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是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锂电池及其材料等环节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美欧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将扩大我国锂电池及其材料的需求,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进入欧洲创造有利条件

2015年以来,我国锂电池及其主要材料产量全球占比快速提高。2020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为46%,锂电池四大材料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的出货量在全球占比分别为66%、72%、62%和74%。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前十大车企中,我国的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乘用车分别列第二、第三和第七位。

欧洲新能源汽车目前缺乏规模化产业链,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加速启动,一方面将增加从中国进口动力电池和材料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另一方面优化供应链和降低成本要求欧洲加快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本地化,这为中国相关企业加大在欧洲的投资提供了新的机会。2020年以来,宁德时代、蜂巢、孚能宣布在德国布局动力电池,天赐材料、新宙邦、江苏国泰、石大胜华、诺德股份、科达利、星源材质等中国锂电材料企业纷纷宣布将在欧洲建厂,覆盖负极、电解液、隔膜、铜箔、结构件等产品领域。

我国的新能源车整车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目前不存在法律障碍和政治风险。据报道, 上汽名爵、小鹏汽车、爱驰、威马汽车、比亚迪都在小规模尝试进入德国、法国、英国、挪威、荷兰等国市场,但销量非常少。从2022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车车型销量前20名排名看,主要以欧洲本土品牌为主(特斯拉销量第一),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上榜。这不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没有竞争力,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目前进入到欧洲市场的数量太少。根据商务部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的调查,与欧洲本土品牌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功能强,且性价比高,很受当地消费者欢迎。因此,欧洲市场对我国新能源车整车企业来说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二)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仍将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

美国新能源车的“新政”除了常规的支持和补贴政策之外,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要构建新能源汽车的本土产业链。从长远看,这不仅包括整车的本土制造,还应包括电池等主要零部件的本土制造。二是以中国为“对手”,强调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超过中国。因此,从美国政府的本意来看,它并不希望中国企业能从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中获益。

但客观情况来看,美国在构建新能源汽车本土产业链的初期又不可能完全绕开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中国。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2年1—9月我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349.24亿美元,同期增长83.29%。其中出口美国和德国金额占锂电池出口总金额34%,出口目的地国前两位是美国和德国。

实际上,未来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除了对于美国本土传统汽车企业重大利好外,日韩企业因其也有较强的锂电池生产及其配套能力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21年美国新能源车销售前十大企业中,日本丰田、韩国起亚分别居于第二和第四位,中国吉利位列第六。

2022年《降低通胀法案》要求享受补贴的新能源车必须在北美组装,而且电池材料和“关键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者来自与美国有自贸协定(FTA)的国家;2023年之后,采购“电池产自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将无法获得补贴。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直接出口电池的渠道基本被堵死,而整车出口需要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与美国本土车企竞争。但美国国内市场的快速启动,仍然对依托国内完整产业链优势的电动汽车整车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市场机会。

(三)美欧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也将给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美国和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和新能源汽车本土产业链的发展,也培育出更多的美国、欧洲和日韩新能源汽车企业与我国竞争。我国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机会所伴随的压力和风险,未雨绸缪,将竞争压力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必须充分认识到欧美传统汽车企业在本国新能源汽车政策进一步加码的趋势下,电动化转型战略的实施是相当系统而迅速的。以德国大众为例,2020年在中国收购了江淮汽车50%的股权和电池企业国轩高科30%的股权,为大众中国公司电动化转型埋下伏笔。同时在欧洲加快建设电池生产线,其位于欧洲的6座超级电池工厂到2030年的总年产能将高达240 千兆瓦时。而且由于其采用了标准电芯制造策略,预计其电池生产成本到2030年可降低50%。此外,大众汽车集团将采取与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开迈斯、美国的Electrify America公司等合作的方式,在亚洲、欧洲和美洲搭建充电公共基础设施。

这些举措表明,传统汽车企业的电动化转型一开始就是基于全球视角,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确立转型战略。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借鉴。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到新能源车产业变革机遇和风险,以及自身的优劣短长,并加以充分应对。

培育内外循环良性互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制

随着美欧新能源车市场的启动和加速,五年内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将发生明显变化,我国应积极充分利用这一市场机遇,培育内循环与外循环良性互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一)加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对欧出口和投资,充分利用欧洲市场机会

充分利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培育我国新能源车内外循环良性互动发展机制中“外循环”的要件。出口只是对市场机会的浅层次利用,在当地投资,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整车投资建厂是对欧洲市场的深度挖掘。出口和投资“双管齐下”才是对欧洲市场机会的充分利用。为什么是欧洲,而且只有欧洲呢?

一是欧洲新能源车市场足够大,且总体政治风险不大。尽管欧洲议会和少数国家不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做法,但投资只要一头“盯住”德国和法国,一头“盯住”欧洲的中间派(国家),避开不友好的国家和地区,中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相互融合的客观条件。这些投资和创造的就业将成为稳定中欧关系的重要砝码。

二是欧洲的传统汽车工业和化学工业实力雄厚,而且气候变化法规健全、减碳要求高。在欧洲投资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欧洲汽车工业和化学工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企的研发能力和制造工艺,而且要求中国车企根据欧洲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法律要求,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和制造工艺,并通过企业内部技术转移,最终大幅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低碳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无论是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车的出口,还是加大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在欧洲的投资,都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合规、境外融资和投资以及政治风险识别是三大问题,仅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协助。

(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利用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机会

在打压中国成为美国两党共同战略的情况下,任何来自美国的市场“机会”都必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利用。与传统产业不同(比如福耀玻璃在美投资),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以赶超中国为目标确立的发展战略。美国曾经计划限制中国对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所以,尽管理论上我国企业可以采取去美国本土建整车企业或电池工厂来分享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但考虑到中美战略失信的潜在风险和美国本土产业链欠缺增加的成本,这一机会的不确定性成本相对较高。

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主权。不排除个别企业在美国条件合适的地方投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材料项目,比如比亚迪2016年在美国加州投资建设了电动大巴工厂,但随着投资企业和投资的项目数量增加,美国政客和媒体舆论的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肯定是不同的。

(三)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协调,为此做好相应保障工作

新能源汽车内外循环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就是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与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相互促进,大力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竞争力。为此,笔者认为,近期至少应做好如下保障工作:

一是在商务部和外交部相关司局指导下,以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成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与海外投资联盟,共建共享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和海外投资的技术、法律、金融、贸易、投资等综合信息,推动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共同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在政府有关部门帮助下,为出口和在欧洲投资的企业解决合规性、境外融资和识别投资政治风险等方面提供帮助。

二是新能源车电池及其材料属于化工品,目前受国内供给侧改革、能耗管理、危化品管理和环保政策影响较大,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建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商务部等相关机构在不放松安全和环境标准的前提下,适度放松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材料这一类化工产品数量管理指标(产能和能耗管理等),以适应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加速发展而对我国电池材料需求大幅增加的现实情况。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促进能源转型的能源体制革命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研究(批准号18AGL016)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2年第10期)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