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已经开幕,除了赛事,本届冬奥会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
这其中,当然必须要提的,是冬奥会示范运营的一千多辆氢燃料电池车和三十多个加氢站。
“示范”二字的示范作用不容小觑,氢能源电池汽车在年末集体出圈,各家股票飘红,甚至有的个股连续涨了三天的涨停板,涨幅高达30%以上。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在之前聊丰田的时候已经提到了,丰田这几年的颓势,有一个大原因,是押宝氢能源汽车,而放弃开发电动汽车,导致现在被对手超出一大截。
那现在借着奥运会的东风,丰田的劣势能稍微扳回来一点吗?答案是,够呛。
氢燃料电池汽车
先聊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优点,首先是转化过程更为清洁。
众所周知,纯电动汽车的电能来源于煤炭燃烧,而处理废弃电池也是一个大问题,这也是当初丰田坚持氢燃料电池,认为氢燃料电池是最终解决方案的原因。
而在目前电动汽车的瓶颈方面,对于氢燃料电池则完全不是问题:氢燃料电池补能时间短,以目前的丰田Mirai为例,充氢五分钟,能跑850(公里)。
也就是说,补能时间短,续航里程长,低温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基本上不构成影响。
说句题外话,之前也有媒体曾经预言,说在东北地区,还是要依靠将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氢燃料电池汽车这么好,为什么不推广?
为什么企业都去研发纯电汽车而不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从商业角度,原因很简单,贵。
制造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大约是同等电动汽车的两倍,这也是为什么在2020年4月,梅赛德斯-奔驰决定终止开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计划。
不仅厂商在制造汽车时觉得贵,用户在补能的时候,负担也会更重。
这主要是因为氢气需要借助各种化学反应技术来获得。
而实际上,因为获取方式不同,“氢”被分成了三种:一种是灰氢,高碳,用石油能源加工制得;一种是蓝氢,低碳,用碳封存技术制取,但是首先是在灰氢的基础上;还有一种是绿氢,靠着风电、光伏和水电等清洁能源获取。
无疑,只有绿氢,最符合“清洁”需求,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问题来了,现在我国氢燃料成本是每公斤60-80元,但是可商用价格大概在30块钱左右,基本上,这就是一个赔钱买卖。
另一个可能赔钱的买卖是加氢站,根据2020年的报告,2020年,投建一座单日加气能力在500公斤的加氢站成本约为700-1200万元,相当于传统加油站的3倍,而修建一座充电站的成本则仅需100万元。
如果改成了氢燃料电池,蔚来汽车估计就找不到愿意自己投资建补能站的车主了。
还有运输成本,拖车运输效率过低,管道更为实用,但是管道的材料成本就是运输天然气管道的材料成本的二倍……
另外,按照去年10月的一则新闻,丰田Mirai挑战过一项吉尼斯记录,跑了1360公里,消耗了5.65公斤氢。
简单换算一下,一次补能的制氢成本在339-452元。对于用户来说,会比燃油车的油价低一点,但是相对于现在满街跑的电动车,贵了可不是一点点。
总结一下,目前的情况是,虽然从清洁能源的角度来说,氢燃料电池是终极解决方案,但是对于用车终端用户来说,电动汽车才更像终极方案——无论是购买还是后期,都要便宜一倍。
冬奥会的“示范”作用
先说数据,到2020年底,我国一共有128座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7352辆;而未来,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中国能建成的加氢站也不会超过200座。
回到冬奥会,“本届冬奥会示范运营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30多个加氢站。车型包括氢燃料电池大巴、氢燃料电池小轿车、氢燃料电池特种车如雪蜡车等。”
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客车车型中,福田汽车提供了515辆,吉利星际提供了80辆城市客车,丰田提供了107辆中巴车。
小轿车车型是丰田的140辆第二代MIRAI。
在冬奥结束之后,这些客车将服务于客运服务体系,而实际上,就目前来看,多名专业人士也认为,氢燃料电池车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公交、固定线路大巴和物流运输等,更要警惕的是,借着冬奥会的东风,“有补贴就有市场,没补贴就没人研发”的境地。
也就是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规划,和曾经的纯电动汽车发展路径极为相似:先推广商用,之后带动乘用车领域,最后规模化落地应用。
有了发展规划,就有政策支持,多个城市和部门发布了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利好政策,但是,为了不走电动汽车“骗补”的老路,企业只有在技术研发和应用规模等方面取得了成绩,才能获得奖励。
图片
示范有了,利好政策也有了,为什么丰田还不能翻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氢燃料电池汽车像电动汽车一样大规模推广应用,除了大投入的配套设施,还有很多技术瓶颈要突破,“贵”的问题不解决,用户就不会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买单。
除了刚才提到的梅赛德斯-奔驰,还有日产、福特、本田等多家公司放弃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而丰田也在坚持的边缘,拱手送上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商业社会,先活下来,才能聊发展。
现在就希望,各家车企,能尽快突破氢燃料电池的技术瓶颈,让氢燃料电池汽车尽快推广,真正实现清洁能源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