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湖北武汉江岸区改革和发展委员会对《江岸区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公示,其中涉及了储能以及充换电站的发展与实施。
文件明确提出,推广部署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开展数据中心站、充(换)电站、5G基站、储能站等“多站融合”示范建设。加强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积极推动智慧管廊建设,统筹部署或预埋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各类数字化设施。
具体原文如下:
《江岸区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公示
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形态,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我区拟制定发布《江岸区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现将《江岸区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内容公示如下:
江岸区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在线新经济是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娱消费、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顺应需求、把握机遇、因势利导,促进我区在线新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现四大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发展浪潮,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将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作为我区加速疫后重振和经济复苏、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经济新动能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坚持创新驱动、场景带动、需求拉动、融合促动、线上线下联动,聚焦发展七大领域,加快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引进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企业,营造优化在线新经济创新生态,积极抢占在线新经济发展先机,努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发展目标
聚焦一年,立足三年、规划五年,依托产业基础,集聚优势资源,强产业、聚企业、搭平台、推场景、育产品,促进江岸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到2020年底,新基建、新场景、新平台等启动建设,在线新经济发展成为全区共识。
到2022年底,在线新经济体系构架基本形成,在线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形成七大产业集群。推动在线金融、在线教育、在线文娱、在线设计等特色产业,在线医疗、新零售、在线商务等领域蓬勃发展,线上经济交易额达千亿以上。
——集聚一批创新企业。引进培育1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性创新企业,线上经济重点企业达到百家以上。
——推出典型应用场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线上服务场景示范项目。在智能工厂、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商圈等领域,推出一批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示范场景。着力打造10个运行模式新、用户体验好、示范带动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应用场景,进一步集聚用户流量,带动新产业发展。
到2025年,基本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新经济主体繁荣活跃,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力争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二、聚焦七大重点领域
(一)提升发展在线金融保险
依托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和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以国华人寿、泰康在线等为龙头,聚力引进一批科技金融、融资租赁、财富管理和互联网保险等新业态,加快形成金融结构优化、业态特色突出的中部金融中心核心区。推动线上申贷续贷还贷、线上投资理财理赔、线上便民缴费等金融服务,丰富智慧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基于新技术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发展智慧财富管理,开发推广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智能风控、智能监管等,深入推进保险服务创新,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的一体化健康保险服务平台,加快创建省级优良保险生态示范区。鼓励开展生物识别支付、智能穿戴设备支付等在线支付服务创新,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业务。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授信融资、承保理赔、资产管理等领域。力争到2022年,全区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50亿元。(责任单位:区金融局)
(二)优化发展在线教育服务
依托江岸区优质教育资源,抢抓与教育部共建中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的机遇,支持互联网教育服务和内容创新,提升“江岸云课堂”品牌价值,打造中部在线教育服务产业高地。加强教育专网、教育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平台企业和学校共建适合大规模在线学习的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推广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加快“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支持在线教育企业发展,重点发展亲子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语言培训等,创新发展行业技能、职业技能、成人教育等,支持与学校合作开发线上教育产品。规范发展在线教育,探索实施“互联网+监管”,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师资质,落实第三方账户监管机制,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力争到2022年,全区在线教育服务营业收入70亿元。(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三)融合发展在线文创娱乐
依托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小码联城、微梦、人人视频等企业为重点,围绕内容创作、设计制作、展示传播、信息服务、消费体验等文化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超高清视频、5G、VR/AR等技术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支持网络影视、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互联网视听内容创作平台发展,加快音视频大数据处理、超高清视频制播等平台建设。加快网络直播产业建设,积极支持驿动星娱等直播平台发展,探索创新“直播+”模式,推动短视频、动漫电竞、网游手游、网络文学等领域发展,孵化在线艺人和IP,支持开展线上比赛、交易、直播、培训、健身等体验项目。拓展网上“云游”博物馆、美术馆、剧场、文创园区等,建设数字孪生景区,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举办云会议、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系列活动。力争到2022年,全区旅游总收入3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责任单位:区文旅局、区委宣传部)
(四)深化发展在线设计研发
依托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高标准建设创意设计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以工程设计为核心,工业设计、家装设计、艺术设计等多元发展的设计+产业,打造“设计之都”核心区。以长江勘察规划设计研究院、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正华设计、中南市政等为龙头,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工程设计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打造工程设计产业集群,建设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支持建立在线协同设计系统,搭建设计项目线上管理系统,构建供应链在线交易及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网络协同研发设计,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AR和VR等新技术在研发设计中的应用。鼓励重点设计园区开展各类众创、众智、众包、众设线上创作活动。力争到2022年,全区设计产业营业收入200亿元。(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商务局)
(五)培育发展在线健康服务
依托武汉长联来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好医等企业,加快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打造“研、检、疗”健康产业全链条。依托区内大型专业医疗机构,加快布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金融以及数字医疗、健康物联网等医疗信息产业。加快开发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终端设备和个人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制数字医疗系统和保健康复等产品。推进互联网医院发展,完善互联网诊疗服务管理制度,在线开展就医复诊、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等各类服务。推进各级医疗机构线上支付,试点推广医保移动支付。积极推广基于5G技术的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超声、远程监护、远程流行病学调查等远程医疗应用。加快发展智能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消杀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海量数据处理等领域应用,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健康管理方案。力争到2022年,全区在线健康服务营业收入200亿元。(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六)拓展电商零售新业态
围绕生鲜、餐饮、农产品、药品、日用品等领域,加快推动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资源整合,线上打造网上超市、智慧菜场、线上便利店等电商平台,线下积极发展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自助贩卖机等智能零售终端,打造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示范街区。鼓励发展直播电商、近场零售、社交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在小区、园区、楼宇等区域加快布局建设智能货柜、保温外卖柜、配送自提点等配套设施,保障“最后一公里”送达。加速发展“无接触” 物流,推广无人机、无人车、送货机器人等运载工具在特定区域应用。支持限时速送、夜间配送、冷链运输、保温运输等物流配送模式,推广全时空响应物流,制定特殊时期和行业定制化物流配送方案,提高智能化运营和调配能力。引导企业建立产品可追溯、质量可监控的智慧监管体系,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力争到2022年,全区网络零售额3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七)大力发展在线商务办公
推广远程办公模式。顺应在家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需求,鼓励发展无边界协同、全场景协作的远程办公新模式。增强商务服务能级,打造楼宇经济江岸“楼小二”服务系统,改善商务配套。围绕员工信息上报、视频会议、协同办公、协同开发等场景,打造远程办公平台和管理体系,持续优化产品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注重运用新兴技术,开发全场景远程办公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强化远程办公信息和数据安全。加快5G技术应用,提高远程办公效率。着力打造高端商务江岸品牌,集聚一批专业化强、知名度高的法律、会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专业机构,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形成服务湖北、辐射中部的线上商务服务能力。力争到2022年,全区商务服务营业收入15亿元。(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发改局、人资局)
三、实施五大重大工程
(一)实施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优先布局信息基础设施
依托中国联通武汉分公司支持新一代无线基站建设,为启动5G商用提供支撑,加快发展新型通信增值服务。扩大5G建站规模,加大5G基站选址、用电等支持力度,加速推进5G独立组网核心网建设和商用,加强5G专网基础设施建设,在特殊场景、特定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5G专网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推进千兆固网接入网络建设,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区。提升政务专网覆盖和承载能力,完善1.4G专网覆盖,提高宽带数字集群服务能力。增强江岸区大数据中心平台功能,加强共性组件的集约化建设,提供基础算力、共性组件、共享数据等一体化资源能力服务,持续向街道、社区等基层赋能。(责任单位:区科经局、行政审批局、大数据中心)
2、改造提升融合基础设施
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开放市政基础设施和现有各类塔(杆)资源,提高融合基础设施运行效率、管理效率、服务能力。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部署,规划建设智能化道路,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视频监控设施、通信设施、车载终端之间的智能互联。推广部署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开展数据中心站、充(换)电站、5G基站、储能站等“多站融合”示范建设。加强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积极推动智慧管廊建设,统筹部署或预埋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等各类数字化设施。(责任单位:区城管局、水务局、交通大队)
3、加快建设创新基础设施
围绕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核心软硬件、融合性新兴业态等,支持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联合辖区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建立虚拟实验室、互联网研发机构等,建立梯次布局、高效协作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各类创新载体提升中试服务能力,构建大网络、多平台的中试服务生态。(责任单位:区科经局)
(二)实施新经济企业培育工程
1、引进数字化领军企业
围绕全区重点在线新经济领域,明确招商目标企业和实施路径,依托产业集聚园区和各类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在江岸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研发中心。创新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服务,建立常态化“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模式。充分利用会展、外经、外贸、服务贸易大型活动平台,拓展客商资源、信息源和项目源,邀请目标企业来江岸考察和洽谈合作。(责任单位:区科经局)
2、培育线上企业新生态
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领军型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及创业企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等跨行业联合,建立转型服务平台体,跨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产业化合作、融资对接,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线上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线新经济领域的高成长型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责任单位:区科经局、金融局、教育局、文旅局、建设局、卫健局、商务局、人资局)
3、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数字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聚焦云服务、数字创意、信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特色领域,打造数字服务高地。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湖北省“万企上云”工程,推动工业企业将生产业务系统、设备向云端迁移,打造一批上云标杆企业,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转型诊断,支持企业采用整体解决方案线上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区科经局、商务局)
(三)实施新应用场景建设工程
1、推动应用场景供需对接
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建立模式场景动态发布制度,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以应用带动集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鼓励企业或高校院开展同台竞技和技术产品公平比选,形成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多方参与场景建设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区科经局)
2、加强应用场景建设管理
结合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老建筑、老厂房、工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存量资源的改造提升,打造一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设立应用场景实践区。聚焦重点项目和场景落地,建设集研发设计、数据训练、中试应用、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载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场景招商功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场景建设。统筹利用政府资源支持应用场景建设,在金融服务、数据开放、科研立项、业务指导等方面加大对场景建设的支持。(责任单位:区科经局、发改局、金融局、商务局)
3、培育应用场景创新生态
鼓励大中小企业结成应用场景“联合体”,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加强场景组织设计,通过搭建场景平台开放技术、标准、渠道等资源,利用众智、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共同推进场景建设。支持底层技术跨界示范应用,实现不同场景协同联动发展。积极培育场景集成服务企业和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集成“总包”、场景供需对接等服务,不断提升场景组织效率。(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科经局、金融局、教育局、文旅局、建设局、卫健局、商务局、人资局、城管局)
(四)实施新平台服务提升工程
1、搭建共性技术攻关平台
加快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对共性开发平台、开源社区、共性解决方案、基础软硬件支持力度,支持在重点行业领域探索新一代信息应用和集成创新,鼓励相关代码、标准、平台开源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平台运营企业,探索建立网上虚拟孵化平台,引导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鼓励以行业、园区为整体,共建数字化技术及解决方案社区,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责任单位:区科经局)
2、开放资源对接共享平台。
支持企业建立开放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需求撮合、转型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搭建平台企业(转型服务供给方)与中小微企业(转型服务需求方)对接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提出数字化转型应用需求,鼓励平台企业开发更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能动性。推动要素资源共享,支持企业搭建生产设备分享平台、知识技术服务众包平台和促进办公空间分享。(责任单位:区科经局)
3、提升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打造涵盖信息资源整合、政策发布、专业化网络化等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开发工具及公共性服务。支持在园区、楼宇、集聚区等建立公共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强化平台、服务商、专家、人才、金融等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支持一批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中试试验、转移转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数字化转型多层次人才和专业型技能培训服务。(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科经局、区委组织部<招才局>、人资局、大数据中心)
(五)实施新政策精准服务工程
1、创新财政金融政策
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在线新经济企业培育、多元开放应用场景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等。深化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纳税信用贷”、“知识产权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线上“轻资产”中小企业融资。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举办线上经济创新创业活动。(责任单位:区财政局、金融局)
2、加快数字人才引育
依托长江金岸人才创投联盟,联合高端人才、投资人、创投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区等,加快人才平台建设和升级步伐。瞄准在线新经济重点领域,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重点人才。打造实训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实行“定制式”人才培养方式,支持企业及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在职员工的数字技能培训,加强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业绩贡献评价方式,探索通过行业协会为自由职业者提供职称申报渠道。(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招才局>、区人资局、科经局)
3、推动数据有序开放
依托区经济大数据平台,优化政务云资源配置,推动各部门专用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融合,深化系统集成共用,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建立公共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共享、开放、应用及授权运营规则,推动信用、政务、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开放应用,确定数据开放和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权限,加强数据治理和共享流通,建立向社会企业开放的应用程序市场和开发者社区。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完善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单位:区统计局、大数据中心)
4、开展云上企业服务
加快“一网通办”升级,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云上江岸”大数据平台,推进更多企业服务上云。支持骨干企业与网络平台、行业组织等搭建线上产业链供需对接交流平台,策划信息消费节、云上购物节、线上集市等系列活动,加大“江岸品牌”线上推介力度。支持新型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直播、云会议、云展览、云体验等方式,加快推广新型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着力提升特色领域信息消费能力。(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商务局、大数据中心)
四、建立三大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协调机制
围绕江岸在线新经济发展目标,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年度任务清单,明确工作举措,落实责任主体。聚焦七大重点产业,建立健全“一个产业、一个领导、一个方案、一个平台、一个试点、一个招商团队、一个政策体系”的“七个一”工作机制,分管副区长牵头,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加强科学调度,梯度推进各项工作。(责任单位:各相关责任部门)
(二)包容审慎监管机制
构建包容发展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放宽融合型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体系,推进“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强对新生事物发展规律研究,鼓励创新性跨界产品先行先试,分领域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在严守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探索实行“包容期”管理,在包容期内通过行政指导等柔性监管方式,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强化新技术在“互联网+”监管领域的应用,推动线上闭环监管和“非接触式”监管,提高对潜在风险敏感度和突发情况快速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各相关责任部门)
(三)实施监测评估机制
适应在线新经济发展需要,围绕七大重点领域,科学界定统计分类,强化日常统计、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定期开展线上经济发展评估,引入行业组织、社会机构参与第三方评估。强化跟踪督办,将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部门年度绩效目标考核。(责任单位:区统计局、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