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过,纯电的革命让新势力可以“弯道超车”,但超的只是动力总成。当然,也由动力总成的革命,带来了设计等层面的突破。与此同时也说到,基础的底盘设计和调校,现阶段的行业和配套体系结合技师,是可以解决的。
然而只有这些,对于一款车来说并不够。更何况所谓“基础的底盘设计和调校可以解决”这一点,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可。
底盘层面,新势力最容易欠缺、让买车人缺乏信任的,是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且不说新势力,一些体量小一点的传统自主品牌厂商,在车型研发上还会犯这样那样的“常识性错误”。例如我们就曾经遇到过某自主品牌的四驱车型,在冰雪路面上前轮打滑时,会直接将50%的动力“瞬间、一次性、全部”分配给后轮,导致车辆出现瞬间的“甩尾特性”,这在国际一线厂商的产品上市不可能出现的(正确的方式是有一套算法,通过传感器数据来逐步分配动力,以达到最佳抓地力)。
这只是举例,具体到“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悬挂的调校、动力的分配方式等等。不要说这种东西没有用。行车路上,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遇到。在湿滑的路面上忽然遭遇紧急避让,如果车辆的底盘系统、动力分配模式等等此时掉链子,结果可能就是“人仰马翻”。
事实上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新势力的底盘系统,在极限状态下的表现都是不让人满意的——包括特斯拉在内。这方面,它们相比同级别的传统厂商车型仍有差距。这种差距不光体现在极限安全性,也包括驾驶特性、极限过弯能力等等,但这些反而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了。
以上这一层本质上属于主动安全,这不是靠ESP或各种ADAS就能解决的。被动安全层面,新势力同样难以让人信服。
被动安全对于技术、经验的要求同样非常高。即便同在燃油车领域,一线厂商和二线厂商的产品都仍有差距。同样,这不是靠所谓的碰撞测试就能一一检验的。例如在车辆与铲车发生极端追尾碰撞时,是否能够瞬间“断油”、避免车辆起火燃烧,这些细节都需要厂商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研发设计流程。不要觉得这跟纯电动没关系——如何做好碰撞后对电池的防护,碰撞后如何避免电池爆燃,这比燃油车要更难、更考验技术。
不是说所有的新势力厂商,在这些方面都一定做不好。但从“信任度”的角度,在各类事故检验之前,人们“担心”“怀疑”它们这方面做不到位,这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