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聚集,竞争日益激烈。在补贴大幅退坡、安全问题凸显、外资卷土重来的背景下,市场格局将进入急剧变动期。如何降本增效,协同合作,共渡难关,成行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7月29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2018年度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名单”。数据显示,2019年1-5月,动力电池前20家企业装机量占比96.5%,前5家企业装机量占比80%,前2家企业占比70%,而在2018年,这三个数据分别是91.8%、73.6%和61.3%。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聚集。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管部门不断调整相关产业政策,并在续航里程和电池能量密度等方面设置更高门槛。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面对多重挑战,动力电池企业如何才能“挺得住”“活得好”?
多因素致行业洗牌
“前几年,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要,大量企业和资金进入动力电池行业,产能得以快速扩充,产能过剩的危机也逐渐显现,一些产品质量优、能有效管控成本和生产的企业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使得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3月26日,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退补政策落地,补贴金额大幅减少,平均退坡将近50%,对续航里程和电池能量密度要求提高,续航里程低于250公里的不再补贴,并且全部取消地方补贴。
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应对补贴退坡的最直接策略就是降低成本,而占据整车成本30%-40%的动力电池首当其冲,成为最主要的目标。整车厂对动力电池企业施加压力,提出降价要求,将对电池企业的利润增长造成实际威胁。
“实际上,电池行业毛利率已经很低,而整车厂的补贴退坡压力又难免会转嫁到上游电池企业,整车厂未拿到补贴,就会拖欠上游电池企业的货款,等拿到补贴后才会结清。”一位动力电池行业高管曾公开表示。拖欠货款无疑会对动力电池企业的资金运转、日常运营形成压力,可谓雪上加霜。
此外,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的限制门槛正在逐步被打破,国家对国产动力电池企业的政策保护已经到期,外资电池企业卷土重来,更加剧了行业竞争。刘彦龙表示,未来,随着日韩电池巨头LG化学、三星、松下等的进入,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
安全问题关乎成败
除了各种因素影响行业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也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40余起,将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推到风口浪尖。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动力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铅酸电池等。在同体积重量情况下,锂电池的蓄电能力是镍氢电池的1.6倍,是镍镉电池的4倍,是目前应用到电动汽车上的最佳选择。
专家表示,锂电池自身的稳定性不太理想,活性物质成分较多,如果其中的某个部分发生不可预测的失控状况,就有可能出现故障,引发自燃或爆炸等险情。而且,影响电池安全的,不只是电芯本身,还与电池组、动力系统、整车等有关,尤其是电池管理系统(BMS)。
要实现持续发展,动力电池企业必须将质量和安全放到首位,忽视安全将付出巨大的售后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特别是在目前市场格局急剧变动的背景下,对安全问题的一丝忽略,都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形势急转直下,从而最终落败出局。
协作配合共渡难关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分析,2019年上半年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已降到70家以内,下半年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在这些企业中,进入主流电动汽车厂商供应链的屈指可数,进入国际知名新能源车企供应链的更是凤毛麟角,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动力电池企业自身的制造能力、资金实力、市场反应能力、研发能力、配套能力和品牌辐射力等。那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重复制造低端产品的企业,必将在行业洗牌中被淘汰。
“动力电池企业短期内压缩成本的意愿十分强烈,将通过向上游隔膜、电解液、负极、正极等环节压价等‘降本’措施,以及提高能量密度、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增效’措施来尽可能弥补。未来三到四年,将是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在降本压力上,上下游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需要整个产业链协作配合共渡难关。”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分析指出。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高比能动力电池技术将成为竞争焦点,动力电池企业需要以更大的投入苦练内功,在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指标方面持续发力。
“只有拥有雄厚技术积累、足够资金支撑、过硬产品质量和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厂商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市场。”刘彦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