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 » 电动汽车 » 正文

纯电动汽车占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主导地位

日期:2011-08-22    来源:知识产权报  作者:本站整理

国际充换电网

2011
08/22
08:5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纯电动汽车 我国 新能源汽车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在国内基本上等同于电动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又是我国企业投入最多、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从去年6月我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再到去年8月国资委主导成立的“电动车产业联盟”,我国已经确定了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主导地位。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我国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截至今年3月底,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169件,其中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达1402件,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5%。

  截至今年3月,在纯电动汽车最为关键的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我国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达174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达113件,并有4件可视为动力电池的核心专利申请。奇瑞、比亚迪、清华大学等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成为研发的核心力量。

  “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之前,比亚迪就确定了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技术方向。”据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其在电动汽车项目上的投入已超过20亿元。比亚迪先后掌握了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3项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其中铁动力电池在研发过程中经过了高温、火烧、针刺、撞击等极端环境测试,满足了市场推广的需要。“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提交了200余件国内外专利申请,并拥有纯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专利。”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对动力电池的研究,在产业基础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在电池的基础材料研发等原始创新方面还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仍然需要依靠研发创新避免落入国外企业的专利围剿之中。
分散单一结构的技术风险

  虽然在纯电动汽车的重点领域拥有一定的专利积累,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进步伐的加快,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存在着产品结构单一化的劣势,纯电动汽车领域的“一招鲜”尚不足以应对技术风险,企业应“两条腿走路”,在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同时,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产品的研发力度。

  这样的担心源于纯电动汽车商业示范方面的实践。从2008年比亚迪推出首款纯电动轿车至今,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顺利。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尽管发起了大规模宣传攻势,但比亚迪纯电动汽车E6去年只卖出了53辆;奇瑞也是在经过长期蓄势之后才打进了政府采购市场,但一期只有江苏省淮安市质监局采购了4台QQ轿车。综合整体情况来看,纯电动汽车的商业推广不甚成功。

  李胜茂认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主攻方向的同时,还可以将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智能化电动汽车、小型低速电动汽车等列为扶持对象,分散发展风险。这类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在当下来看,更容易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运用。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目前国外企业已关注到我国业界的这一动向,加紧了在我国的专利布局。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731件,其中国内申请1040件,但主要集中于动力总成布置技术等非核心领域,在关键的控制技术领域,国内的117件发明专利申请仅相当于523件国外发明专利申请的1/5;而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国内的227件发明专利申请更是只占到全部1785件在华发明专利申请的13%,在关键的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为1:20。

  作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必须走多元化道路,而对于以奇瑞和比亚迪等企业为首的自主品牌来说,能否在这一过程中存活下来并成长壮大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核心专利、技术标准、税收政策、法律法规,这些条件必须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全方位地结合起来。”欧阳明高认为,多元合力,才是应对专利风险的途径,才是新能源汽车飞驰的根本保障。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