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宝马集团纯电动汽车MINI E中国实路测试项目交车仪式在京举行,首批来自北京的15名车主,正式拿到了MIMI E纯电动汽车的钥匙。在未来的5个月内,他们将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与数据反馈,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数据。
MINI E中国实路测试项目的开始,让一直以来习惯于“纸上谈兵”的纯电动汽车,向中国消费者的现实生活迈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一步。当“新能源汽车决胜未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对接实际市场中先行一步的宝马,将在新能源汽车的竞赛场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未来又将勾勒出怎样的新能源汽车版图?
尽管这是中国第一个电动汽车领域的国际示范项目,却并非MINI E实路测试的开篇之作。据了解,早在2008 年底MINI E即在德国、美国和英国陆续开始实路测试。迄今为止,宝马集团已经推出612台MINI E纯电动车,其交付普通用户进行的纯电动汽车适用性测试,获得了大量有效的实践性经验,评估结果所获得的技术知识也将应用于宝马集团纯电动量产车的生产中。
除MINI E之外,同样以现有传统动力车型进行纯电动改装的BMW Active E(宝马1系纯电动版)也将于2011年底进入中国及其他主要市场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路测试。
虽然宝马集团电动车项目实路测试项目总监Julian Weber博士在接受网易汽车采访时谈到:目前已完成实际路测地区的车主在测试期结束交还MINI E时,有很大一部分表达了购买意愿;但宝马集团Project i相关负责人仍然明确表示,MINI E和ACTIVE E的生产研发仅作为纯电动汽车测试平台而非销售平台,其主要目的也将用于电动汽车项目的实践和测试,不会进行商业化生产及销售。这可能意味着,对现有车型进行电动化生产的汽车,并不会纳入未来宝马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化版图之中。
宝马集团电动车技术路线:实现电动车模块化生产
也许此举将会为MINI E或者未来ACTIVE E的“粉丝”们留下一些小小的遗憾。你可能会问,很多汽车企业纷纷宣布量产甚至已经上市的电动车型,不都是对现有车型进行的纯电动改造么?基于传统车型研发电驱系统,难道不是电动车量产最为快捷可行的操作方式么?
答案是,NO。起码对宝马集团来说,不是。宝马Project i项目总监Ulrich Kranz在接受网易汽车专访时谈到,对于宝马而言,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生产与研发完全不同,它将在一个新的平衡点中建立一个全新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MR. Ulrich Kranz认为,除了电池、电机以及其他电力驱动系统外,电动汽车需要考虑全面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供应商、物流、生产方式、人员培训、高压原件安全、车辆安全、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售后服务等方方面面,这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对于宝马集团来说,对这一全新领域的探索从Project i伊始便贯穿始终。依照MR. Ulrich Kranz的说法,包括MINI E及ACTIVE E在内的各项实路测试项目,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宝马将于2013年推出的第一款量产纯电动汽车Megacity(MCV,超大城市车型)产生。据项目相关负责人员介绍,MCV将按照电动汽车特点进行全新开发,这是宝马第一款采用电动车模块化生产的量产车型。其核心分别为全碳纤维的整体车身 “Life”模块+铝制底盘之中的整个动力系统“Drive”模块。
这一电动汽车模块化生产可以根据电力驱动系统特点,对整车结构进行更为合理的布局;在电池密度和电池重量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的前提下,碳纤维车身将大幅降低整车重量,这将抵消由于电池所带来的额外车重,从而增加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不过,这一近乎“完美”的技术路线也并非无懈可击。相对于传统车型电动化改造的生产方式而言,电动汽车的模块化生产要重新进行新车开发,开发周期长,宝马集团也将为此付出近40亿欧元的研发投资作为代价。
除了高昂的生产与开发成本,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类似于MCV车型的销售与售后维修,必将采取与传统车型完全不同的渠道及维护方式——试想一下,一台整体车身为碳纤维结构的车型一旦发生剐蹭或碰撞事故,可不是传统4S店钣金喷漆的维修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这对任何一个传统汽车企业来说,都将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