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召开的“大功率充电发展机制与技术创新研讨会”(下简称“研讨会”)上,很多专家表示,大功率充电标准出海的问题,到了需要足够重视的时候了。
大功率充电(“超充”)带来的快速充电体验,是一个绝对性的优势,就跟当年4G网络替代3G完全一样。而且,超充站运营效率提高,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户体验,而是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对社会总体用电效率大的提升,对传统充电基础设施模式与业态的改变。
从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形势来讲,我国非常有必要抓住大功率充电的产业发展机遇。可是,目前,美国已经有所领先,有可能借助“急速充电”这个关键技术,实现电动汽车领域对我国的弯道超车。
我们总以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实现了对美国的弯道超车,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是一个直线,也不是坦途,而是有好多个弯道,我们如果在下一个弯道没抓住机会、没利用好现有的优势,就有可能再次被超越。
因此,我国在大功率充电技术路线的选择和标准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技术路线与标准国际化的话题。在研讨会上,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带头人罗亮就大功率充电标准出海,以及政府的监管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下文是得到对方授权与审核的演讲全文记录。
CQC电动汽车充电业务带头人 罗亮
我想提的建议,是关于标准出海的问题,或者叫技术路线竞争的问题。我从事检测认证已经20年,咱们国家的标准绝大部分都是翻译,翻译国外标准。翻译的时候如果能够把其中一些要求做一些调整,适配我们国内的情况,这种叫修改采用,这在我们引进标准的过程当中,已经属于比较高级的做法了。这是在前20多年的做法。
从2015年以后,因为咱们国家大量创新产业跟国际同步了,比如电动汽车充电,我们和国际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开始做的。这样一来,在标准制定上,我们和国际上都进入“无人区”了。咱们自己的充电标准出来以后,一方面肯定是满足我们国内自己用,还有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能够让标准走出去,让海外市场也用?
现在我国电动汽车大量出海,整车进入东南亚、南美市场,如果整车用国标,对方也会采购国标充电桩的。同时,其他的国外标准,像CCS(欧标电动车充电系统)、MCS(CharIN推出的兆瓦充电系统)也在大量推广。MCS技术比咱们国家的大功率充电研究的起步要晚,但这几年它的发展很快。因为发达国家有一整套标准推广的套路。另外像特斯拉,最近就把它自己的标准上升为所谓的北美标准(NACS)。所以,从国际角度来看,现在是欧洲、美国、中国、日本几个地区标准同时存在的。
我们经常说“一流企业做标准”,其实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一流企业怎么推广标准”。标准做出来以后,怎么样让产业链上下游,让国际市场都用这套标准,十分重要。以后,咱们电力网络V2G双向交易开始后,其网络架构跟通信网络是一回事。今天在座的企业有华为,华为做通信行业最大的研发工作就是参与大量通信网络上面各种协议的编制,做3G/4G/5G标准,为什么一定要搞CDMA2000、为什么要搞中国自己的这套标准,就是为了以标准为工具跟国际市场竞争。咱们通常讲以后的智能电网是“比特管理瓦特”,这一过程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协议(其实充电协议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些协议是不是还是以国外的标准协议为主、以发达国家的协议为主,这是不是也存在卡脖子的风险?
因此,我觉得咱们要提高战略站位,不是说你多卖几辆车出去就很厉害,就值得欢饮鼓舞了。我们的志气难道仅仅是做世界工厂吗?我们还要把标准、把评价体系输出,让这些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用中国的充电标准、中国的这套体系,这才是我们真正软实力的体现。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考虑怎么样挑选出最先进,最有竞争力的标准技术路线推到国际市场,有规划、有策略的让国际市场认可、接受并且应用中国充电标准,这个才是咱们弯道超车的意义所在。
还有一块,即加强政府约束和引导的政策方面。
CQC在过去几年当中为像北京、广州、江苏、成都等很多地方政府都做了很多充电设施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工作。我们在跟政府打交道过程当中感觉到,咱们的政府在市场当中的决策的边界感是很强的,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会过多地干预市场,尤其是咱们发达地区的政府领导,这方面的觉悟很高。但是当大功率充电时代来临,我们政府的管理是不是也要转变?
就在2月底有一个美国的充电设施建设标准发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美国通过了一个“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就是美国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这个为基础,用补贴来达到 “build America, buy America美国建,美国造”。同时,美国能源部和交通部一起发布了一个 “国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NEVI。这个标准一共有144页,里面有几十条条款,包括充电车位要有几个、单枪功率达到多少千瓦、在线时长达到多长时间、通讯互联互通达到什么要求,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个标准作为各个州给本州的充电设施补贴的依据,各州以这个为最低标准,还不是最高标准,各个州可以自己再加要求,但是首先要满足144页的要求,以这个为基础满足这个要求才能跟政府要补贴。
与之对比,北上广深的政府补贴要求,其实写得很斯文,政府没有提太多的约束性指标在里面,只要求你们把运营做好、加强运维、少搞些僵尸桩,把充电运营本身做好就够了。咱们老说美国是“小政府、大市场”,但是看看美国这个NEVI计划,该出手时绝不含糊。
现在充电行业处在液冷大功率建设发展阶段的前期,经过七八年的网络建设,如今的地皮和电力供应已经很紧张了,现在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像样点的能够建公共充电的地皮已经找不到了,因为能建的都已经被占据了,还能建的车位那也是明码标价,完全市场化了。所以现阶段,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液冷大功率充电设施,可能更需要政府引导和约束。液冷充电站整体造价上到新台阶,不像以前,几万元就能建一个,如今几十万、上百万建一个站都是很正常的投资。充电站会越来越像一个基建类的工程项目。
我的建议,一个是标准出海、一个是监管的问题。咱们的认知,要伴随这个行业发展也提升到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