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历史舞台,新能源汽车将如何发展,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又会是怎样的?
在16日由EK转轮除湿冠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专场”会议上,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发表了“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及展望”的主题演讲。
图: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超过30%
崔东树介绍,世界新能源汽车从油电混动率先起步,2015年开始,插混和纯电动加速发展。直到2022年,传统燃油车占据全球汽车83%的份额,混合动占5%,插混占3%,纯电动占9%。
中国汽车市场对世界汽车市场影响力极其巨大。2018年中国汽车占全球市场30的份额%;2019年下降到29%,但仍具有绝对优势;2020年回升到32%;2021年中国份额保持32%;2022年全年中国份额上升到33%,并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占据强势地位,占比高达63%,这也是中国市场消费韧性较强的体现。
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一些市场特征,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从细分市场来看,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649万辆,同比增长96%;国内零售567万辆,同比增长89%。崔东树认为,新能源车高低两端较强走势延续,A级乘用车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从价格段来看,崔东树预测,2023年在5万以下、5-10万、10-15万、15-20万、20-30万、30-40万、40万以上的各个价格段,新能源将全面占据主力地位。
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达到27.6%,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仍会快速提升,崔东树表示,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超过30%。
蔚小理先发优势被打破
基于此背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新势力与非新势力的格局或将产生大变动。崔东树指出,比亚迪、特斯拉优势明显,蔚小理先发优势被打破,后浪迭起。
具体来看,在非新势力阵营,比亚迪领衔新能源市场,2022年占据30%的份额;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中国)位居第二阵营,各占8-9%;广汽埃安、长安汽车凭借全新产品线挤身TOP5。
在新势力阵营,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势力中的蔚小理三强格局开始被改写,合众汽车(哪吒)2022年销量为14.61万辆,成为自主品牌NO.1。此外金康赛力斯、零跑汽车等一众后起之秀进入消费者视野,一方面大大增强了自主新能源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开始大浪淘沙,部分新势力黯然退场。
日系车企新能源起步偏晚,目前丰田、本田、日产正加强产品布局;SGM(上汽通用)新能源战略步入激进期;大众通过ID系列积极拥抱新能源,加强软件自研。
当然,除了车企竞争激烈,不得不提的还有华为的混合模式渗透。崔东树表示,华为从产业链玩家向整车进军,已与三大新能源品牌达成合作,包括阿维塔,首个全系标配华为全栈智能汽车方案车型,由华为、宁德、长安共同负责研发;问界与赛力斯合作,华为全面主导产品定位,设计研发以及销售等主要环节,赛力斯负责代工生产,交付和售后;华为和北汽合作的智选车,基于极狐平台,预计2024年上市。将采用“华为智选” 模式,在华为的门店进行销售。
材料升级和结构优化双线并行发展
车企的快速布局,以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促使动力电池的需求规模也大幅增长。
据崔东树介绍,2022年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261.8GWh,同比增长84.3%。从材料方面来看,磷酸铁锂电池在短期内依然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市场份额超越三元达到55.6%。电芯材料价格在2022年年尾又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低成本电池的市场优势进一步增强。从当前趋势来看,电池价格必然会下跌。
基于此趋势,电池企业的布局对于自身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崔东树表示,宁德时代与汽车行业广泛合作,整体规模可观且商用车领域潜力巨大;比亚迪自供电池模式在乘用车和客车成绩突出,但电池规模依赖比亚迪整车销量。
当前,锂电池产业显现出部分鲜明的发展趋势。一是锂电材料升级,崔东树表示,三元锂正极的发展趋势是高镍化(能量提升)和无钴化(降低污染和成本);磷酸铁锂正极的最新技术是添加锰元素(提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负极方面,硅的理论容量是石墨的10倍,且硅元素价格并不算高,因此硅基负极是主要技术途径,不过技术难点是硅会在充放电中膨胀300%,各家技术工艺各异。
二是锂电池结构优化,崔东树指出,大圆柱电池和模块化的电池包是两条并行的发展线路。其中电池包的主要趋势包括结构优化、通用性、安全性、无线化等;大圆柱电池当前发展阶段的关键是量产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