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电动汽车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电动车高速增长的同时,
充电桩建设成为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010年至2017年的7年间,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已经从1100个增长至21.4万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2.3%,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公共类充电桩27.18万个。根据国务院制定出台的加快发展充电设施建设意见中表明,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480万个,车桩比近1:1,以保障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从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运营模式中来看,主要有五大类运营方式:(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作为充电站的投资主体,负责充电站建设与运营,如北京奥运会充电站等;(2)企业主导模式:由市场主体企业投资运营充电站,如特斯拉为车主建设的公用充电网络;(3)用户主导模式:由电动汽车用户为满足自身需要投资建设充电桩,如宗毅;(4)混合模式:政府参与和扶持下的企业主导模式,如青岛特锐德、普天新能源等;(5)众筹模式:整合企业、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力量,利用“众筹模式”推进充电桩建设,如星星充电等。
从盈利来源看,目前充电桩
运营商的盈利主要来源于服务费、电力差价和增值服务。收取充电电费和服务费是大部分运营商的最基本盈利方式,但由于充电桩前期投入成本高、成本收回周期长、
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原因,外加当前充电桩使用效率低,市面上的充电桩运营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充电桩运营商开始寻求充电业务以外的盈利方式,积极探索“充电桩+商品零售+服务消费”、“充电APP+云服务+远程智能管理”、“整车厂+设备厂+运营商+用户”等模式。
基于充电桩巨大的市场空间,从2014年起,充电桩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全面开放纯电动汽车后市场建设,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充电桩建设,一大批充电桩公司应运而生。但进入之后发展困难、资金收回难等问题,对于资金实力薄弱或没有稳定融资渠道的企业来说面临生存考验,目前充电桩运营市场上国家电网、普天新能源、万帮、特来电四大运营商占据86%的市场份额,已通过规模优势形成重要的竞争壁垒,未来优质资源将向龙头企业靠拢,充电桩行业也将进入洗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