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陈清泰:发展电动车应上升到国家战略

日期:2009-09-15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凤凰网汽车

国际充换电网

2009
09/15
17:5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电动车

   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于9月4-6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凤凰网汽车作为此次论坛独家新媒体支持单位。9月6日的全体会议:危机后的新格局论坛上,原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先生做报告:

    陈清泰:各位来宾,我非常高兴再次参加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下面,我想就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第一,一场争夺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严峻的危机迫使各国争相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出路。在全球金融危机还在蔓延的今天,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已经在寻找走出危机和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技术和新的产业支柱。在金融危机的底层,以新能源为代表,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目标是占领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在汽车行业,近年,动力电池技术和经济性得到了重要突破。在新能源汽车各种技术路线中,汽车电动技术脱颖而出,奥巴马出于对科技发展成果和前景的判断,为了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改变美国在气侯变化上的被动地位和重振美国汽车产业,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美国汽车产业的方向是插电式电动车,这一观点很快得到广泛的认同。尽管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目前仍分别控制和主导着某种汽车发展技术和产业路线,例如日本的混合动力、欧洲的先进柴油机、美国的燃料电池等,但就汽车动力电动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这一点上,已经形成共识。电动车已经被汽车生产国当做振兴经济的突破口。我想2009年,也许2010年将成为全球电动车产业化的起步之年。

   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已经形成以联邦法案为指引,涵盖管理和激励两方面内容的政策体系。包括制定技术标准、颁布严格的燃油消耗量限值和排放标准及中长期的约束指标,建立配额制度,以及大幅度地税收减免、研发资助、投资补贴、消费补贴、低息贷款等。目标是2015年使美国插电式电动车累计数量达到100万辆。而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国政府紧跟其后,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一代电池和电动车的开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去年,比亚迪宣布将推出商业化的插电式电动车之后,日产、丰田、通用、奔驰、雷诺等厂商加快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积极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布局。在很短时间内,各大汽车公司与电池厂商的合作配对已经完成,纷纷将其产品上市的时间大为提前。当前,各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厂商行动之迅速、力度之大、步调之一致是前所未有的。这已经演变成一场争夺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的竞争。

    中国已经进入世界最大汽车产销国的行列,面对汽车动力技术的重大突破,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从认识上、政策上和行动上如何把握,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第二,发展电动车应上升到国家战略。汽车电动化是涉及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过去一百多年的工业社会是建立在石油能源基础之上的,直到现在,世界能源消耗的40%、交通能源的90%还是依赖石油。发达国家为获取工业化所必需的石油资源,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为此,百年来石油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局部战争不断。而现在,包括中国、印度等新一轮工业化国家涉及的人口超过已工业化国家人口总和的两倍以上。可以预计,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石油资源终将枯竭的矛盾,导致廉价石油时代已经终结。依赖石油的工业化、城市化成本将大幅度上升。在全球石油资源分配格局早已稳固的情况下,后起国家获取石油资源的形势也将更加严峻。在汽车产业、产销两旺的时候,令我们长期甩不掉的隐忧就是在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轿车进入家庭方兴未艾,但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到1993年,我们还是石油净出口国,仅仅十年之后,到2002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就上升到25%。又过了五年,到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骤升到51.4%。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我们还处于能源需求旺盛的增长期。本土石油的短缺,快速增长的进口,高昂的油价和能源生产和使用造成的污染,使我国在能源和环境方面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就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而言,我们绝不亚于美国。

    新能源革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而插电式电动车对减少石油依赖和减少排放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应当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攻方向。据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若我们的电动车占汽车保有量20-30%,那么我国石油进口就有可能减少20%。对汽车消费处于增长期的中国而言,电动车是历史性机遇,使我们有可能在较大幅度降低对国外石油依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条件下,来圆中国人的汽车梦。国家应从能源安全出发,以前瞻性视角、战略性眼光来评估新能源汽车的形势,并重新审视和部署中国汽车能源战略。

    第三,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突破口。世界汽车正进入低能耗、低排放的时代。我们应该清醒地评估我国汽车业的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在不放松对传统汽车动力技术追赶的同时,需要另辟蹊径。抓住全球汽车动力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图,并采取切实措施加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借助电动车对传统技术和产业格局的革命性冲击,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实质性突破。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我们还不是汽车强国。我们沿着传统技术路线追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在较长时期仍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可喜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早已开始行动。在汽车百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技术革命中,我们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占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这在中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它为中国汽车业的技术追赶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现在,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上已经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主要汽车企业资金相对宽裕,有能力加大相关技术投入,中国是电动车所需的金属锂和稀土比较丰富的国家,有资源优势。在传统汽车技术动力中我们沉淀的资产相对较少,技术转换成本较低。汽车消费处于增长期具有明显的市场规模优势。这些优势使我国在发展电动车方面具有相对的有利条件。

    去年奥运会对我国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进行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应用验证,为进一步的研发提供了依据。汽车业振兴规划和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已经部署,更大规模的试验验证将为产业化奠定基础,中国有可能借助汽车动力技术转换的时机改变过度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

    可以预计,未来二十至三十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机。这一影响未来的大趋势对我们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四,机遇稍纵即逝。我国电动车虽然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是竞争地位十分脆弱。跨国汽车巨头他们有雄厚的资本和品牌优势,有强大的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他们一旦发力,在电动车领域就会后发先制,导致我们百年难遇的机会稍纵即逝。

    五十年前,在半导体、激光等研发阶段,我国与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随着产业化的发展,我们就落伍了,至今也没有翻身。今天的电动车,我想不应再重蹈覆辙。在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时刻,政策的把握至关重要。搞得好,中国汽车业可以实现技术跨越,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把握不当则可能成为一场闹剧。轰轰烈烈一番之后,汽车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依然如故。例如,目前国内有些业内人士对这样一个重大技术变革缺乏应有的敏感。他们一心在传统技术上追赶,埋头扩大产能。大家还记得我们曾在彩电的玻壳显象管技术上埋头追赶,当我们得益于我国的玻壳彩管产能世界遥遥领先的时候,平板电视出现了。二十多年积累的庞大产能一夜之间都化成了不良资产。而平板电视显示器受制于人的一幕又重新开始。这就是我们切身经历的悲剧。再如,在现有政策下,为获得国家财政的补助资金,有的企业不是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迫不及待地购买国外的电池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进行拼装,美其名曰这是系统集成。电动车的问题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第一例拼装的做法得到支持,那么十个、百个事例就接踵而至,拼装大行其道,自主创新就将灭亡。还有,十城千辆是支持全国相对成熟自主创新产品的实验验证。其中,理应包括十城以外的那些企业的产品,如果十城中的千辆不管是否自主创新,也不管技术是否成熟,统统包给本城的厂商就会形成新一轮的地方保护主义,恶化市场环境,堵塞相对成熟技术参与公平竞争和示范验证。这将是对自主创新的巨大打击。

    重大技术突破产生之时给后起国家的技术追赶提供了可能。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紧追不舍,迎头赶上,差距拉大、格局依旧,一切就都晚矣。江泽民同志在一篇结束语中写到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他说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跨越的潜力,是缺乏创新的胆识。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我想这些警言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谢谢大家!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