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上书国家发改委,呼吁立即叫停国内的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理由是出现“汽车与百姓争玉米”,并推动了玉米价格的上涨。其实,这早就不是一个新问题,民营油企之所以呼吁叫停玉米制乙醇汽油,实际上他们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因为在国有油企的挤压下,本就生存艰难的民营油企,受到了玉米制乙醇汽油的威胁。但从本质上看,这是我国新能源发展方向的问题。
随着传统石油能源越来越少,向新能源转变是大势所趋。生物汽油虽然是可再生的,但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农作物种植、产量规模等有诸多限制,因此,农作物制汽油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问题。
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5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2.35万吨,2009年同期仅为2150吨。中国十年来首次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采购量比过去15年总和还要多。近一段时期,在国家高额补贴的诱惑下,黑龙江等地部分酒精厂又开始使用玉米生产车用乙醇汽油,并大量抢购玉米,并导致自去年年底以来玉米价格持续上涨。
早在2007年,世界玉米价格曾达到当时10年中的最高水平,就是因为美国政府鼓励车用替代燃料乙醇的生产,当时每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占到玉米产量的20%。美国把玉米供应搞的很紧张,导致世界市场玉米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其实,我国早在2006年发改委就已叫停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当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各地建设燃料乙醇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些地方大量用玉米等粮食作原料,使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存在“与民争食”的倾向,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埋下隐患。因此,发改委在2006年年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等原则发展生物乙醇燃料,各地不得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还要对玉米加工项目进行清理。
人类未来要解决能源问题,植物制汽油不是一种出路,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补充,不可能成为主流替代品,这在业界已经有了共识。而目前最流行的混合动力,从根本上还没有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只是减轻了使用比例,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只能是特殊时期的过渡手段。将来新能源的主要方向可能还是电、氢能源等。(作者系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