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国家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要用三年时间使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
政府力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009年底,国务院决定201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将由13个扩大到20个,还将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同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今年3月有望正式颁布。
分析人士认为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一旦开闸,如果实施效果较好,补贴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有望正式起航,但是在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消费者会不会买单,这一问题还要等到2010年岁末才会有答案。
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缺失阻碍发展
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被提上了日程。然而,由于电动汽车生产一直没有行业标准,再加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交通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还处于从研发向产业化的推广应用阶段,一汽、东风、长安、奇瑞、北汽、吉利、华晨等几乎所有汽车整车企业全部投入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大量涌现。
有专家指出,国家应该出台新的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北京市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而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其技术含量,还应关注其外观设计和人机功效方面的研究。在电动汽车发展之初就统一电池标准,为今后设立“加电站”打下基础。直至今日,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品行业标准依然没有出炉,使得很多生产制造企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
跨越新能源汽车技术门槛需政策支持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存在价格高、充电相对不便的问题,有委员建议,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电池应分开发展,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汽车,电池生产厂则生产统一标准的电池,并建立加电站,可以像加油一样加“电池”,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时也可避免因电池不能通用造成的更换成本、环保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激烈争夺的就是“标准”,谁先做出来,就意味着确立了行业标准,在后期也就拥有更多话语权,获得标准制定权可使企业在未来数十年中获益。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却难寻找行业标准,标准或政策缺失将导致新能源行业无序发展,如果面临产业过剩,既浪费财力物力,又延误了研发及赶超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