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为《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虽然该文件的印发单位国家发改委没有出面证实文件内容真伪,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同样明确提出了“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可见,当前正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并非“形势一片大好”。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抓手。这本是一件好事,因为发展新能源汽车被定义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持续得到政策大力支持,经过多年市场培育,尽管财政补贴逐年退坡,但仍是被资本市场看好的新兴产业。尤其是近期多家新能源车企在股市的强劲表现,更是让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未来”“趋势”等词语挂钩。有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投资规模超百亿元的省份超十个,投资数额最高的近千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广阔前景,不仅吸引了地方政府,也吸引了很多互联网科技企业、地产企业的目光,甚至一些不具备产业基础的企业也纷纷跨界造车,行业内一时鱼龙混杂,借新能源汽车名义圈地圈钱,投资烂尾等事件时有发生。
此前,国家发改委曾点名批评江西省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公开资料显示,江西省在2015-2017年6月间,共引进18项新能源汽车投资计划,但7项在宣布签约后没有任何开工信息,已开工的11个项目中,半数以上没有按期完成;此外,被查封的赛麟汽车也让引进它的江苏如皋深受其害;更有沈阳当地人称,千亿元级新能源汽车项目签约一年多后,新能源汽车没有生产出来,当地房价却迅速上涨。
事实上,作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本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跨界玩家的入局也受到一些业内人士的欢迎,因为智能新能源汽车本就是跨界融合的产物,资金实力雄厚的地产企业投资造车也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活力。但以造车之名行圈钱圈地之实,不仅伤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会为地方经济带来隐患。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日益改善,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近期再次明确表示,对新能源汽车、商用车等行业新增产能,要在符合市场准入要求的条件下,公平给予资质、认证认可,不得额外设置前置条件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开。要保证新能源汽车整车投资项目实实在在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尤显重要。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不局限于短期政绩、真正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