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自然而然地带动了造车新势力、充电桩、电池、智能互联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据中国企业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约57.5万辆,同比增长65%,而传统乘用车却“沉浸”在8%的跌幅中。
电动车是未来发展大趋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电动车在中国发展至今,依旧未能摆脱充电难的问题。即便几乎每家车企都在宣扬所谓的“半小时即可充满80%电量”、“充电十分钟能跑100公里”等等,但当我们开着续航只有两位数的电动车寻找充电桩的时候,才能体会那种绝望。
望风而动,圈地盛行
当新能源车企正在千方百计占领市场份额的时候,与之配套的充电企业早已展开了一场“圈地运动”。目前一个固定车位只能被安装一个充电桩,用充电桩的建设扩大自身企业的覆盖规模,被称之为充电企业的“圈地计划”,也正是这样的策略,让最早期的充电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力要远远强于近两年的“萌新”企业。
根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电动充电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41.2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23.6万台、直流充电桩17.5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0.05万台。2019年6月较2019年5月公共类充电桩增加10926台。从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11656台。
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浙江、河北、安徽、天津、湖北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5.3%,这说明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当然,这样的设置是与电动车销量相匹配的,电动车保有率高的城市,自然要匹配较多的公共充电资源。
再把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数据背后的“圈地运动”真相。截止2019年6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7家,分别为:特来电运营13.3万台、国网运营8.8万台、星星充电运营8.6万台、依威能源运营2.1万台、上汽安悦运营1.7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0万台。这7家运营商占总量的89.8%,这也就意味着,其他所有的运营商只占了10.2%的市场。
虽然充电设施行业没有像滴滴在网约车市场那般一家独大,但对于当下的境况而言,整个充电设施行业大格局已定,起步较晚,没有在“圈地运动”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恐怕也再难有机会与行业巨头相抗衡,小企业小势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只能面临被收购甚至被淘汰的结果。
产品清算,行业洗牌
热潮带来热钱,热钱推动发展,发展遇到问题,问题簇生洗牌。类似这样的轮回在市场机制中一刻也没停止过,涉及到千亿市场的充电行业虽然与新能源汽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在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不断创造升级记录的同时,充电桩行业停滞不前,甚至在倒退。
在“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后,充电企业们却忽略了充电桩使用率低的现状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在购车时,车企都会随车赠送充电桩,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并不会经常使用公共的快充充电桩,大多数消费者也只会在应急时使用。而且,相较于正常充电,快充会对电动车的电池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快充只在应急情况下使用。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充电桩总量虽然可观,但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仅为15%,而且僵尸桩较多。僵尸桩是何物?僵尸桩指那些“设备正在调试”“设备正在检修”“设备暂时停用”在“圈地”后并未被经常使用的充电桩。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成为了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消费者在APP端有时也无法被显示该充电桩的目前情况,在纯电动车辆电量过低时,每一公里的路程对车主来说都是一份煎熬,如果偶遇僵尸桩,将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除去车主充电难的问题以外,充电桩行业的盈利问题也一直阻挠着行业的发展。今年以来,充电桩企业就不断出现倒闭、退市、收购等负面消息。大多数企业称因研发资金投入过多,未能及时转化为效益;因融资方式不当,公司运营财务成本过高,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已无法继续经营。
尽管充电桩不盈利,但很多企业仍然相信“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充电桩是传统加油站的替代品,所以目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圈地”!但是,很多消费者现在还未进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军中,外部的充电桩行业也没有任何盈利的手段,都导致了充电桩行业的不景气。
很多亏损的中小企业在运营的压力中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也无法在技术和质量上优化,慢慢开始退出。这时,“圈地运动”中的大部分企业便存活在的目前的市场中,日复一日的展现着头号玩家的优势。但是,即便处于前几位的公司也并非完全盈利,也有着自己的苦衷,大多数资金被投入在充电桩行业中,无法撤身也无法进步,未来的走向要往何处,身在泥潭的他们也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