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汽车市场遭遇了近30年来的首场“寒潮”,汽车产销总量分别为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较上年分别下降4.2%和2.8%。但新能源汽车表现却逆势上扬,产销量分别达到127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均增长60%左右。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中所占比重均超过77%。纯电动汽车发展势头强劲,向下游充电桩产业释放出明确的增量需求。
市场催动充电桩产业的同时,政策也在向充电领域明显倾斜。今年3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策明确表示,2019年及过渡期间,新能源汽车地补取消,之后补贴将转向至充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新政落地或将使充电桩行业真正迎来“春天”。
小编通过查询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相关报告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33.1万台,新能源汽车与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比值为3.78。与2017年相比,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近40%,车桩比略有下降,”多车一桩“的状况虽有小幅缓解,但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充电需求依然十分迫切。在公共充电桩营建”穷追猛赶“的同时,私人充电桩数量也出现大幅增长,2018年已配建私人充电桩总数达47.7万台,配建率为67%。
(图注:此处车桩比数据为新能源汽车与公共充电桩数量比值)
从充电桩类型来看,2018年国内公共充电桩中,有交流桩17.8万台,增长率接近25%,直流桩15.2万台,增长率约为63%,交直流一体桩共计仅500余台,较上年有微量上涨。与直流桩相比,交流桩建设成本明显更低,仅需5千-2万元/台,直流桩单桩成本需要10-15万元,是交流桩的5-30倍。但交流桩充电速度慢,一次满充时间在5-10小时之间,直流桩则只需要1小时左右,20-30分钟内即可充够80%电量。基于上述成本-效率情况,交流充电桩建设数据呈现出基数大而增长幅度相对较小的状态。直流充电桩虽然造价高,但充电速度较快,对乘用车来讲更为适用,因此出现超过60%的大幅增长。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公共充电桩建设集中度相对较高,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地保有量均超过3万台,合计占比约为46%,对应充电站建成数量分别为2936、2749、1769、1983座。亿欧汽车认为,这是由于一线城市实行限牌限行制度,而对新能源汽车”网开一面“,且上海、广州的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力度较大,因此带动充电桩建设走上快车道。江苏省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排名靠前,或与常州市充电桩运营企业星星充电的逐年壮大有关。
若从产业链条划分,充电桩产业链条存在三个重点环节:设备生产、充电运营,以及平台服务。其中充电运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形成规模优势,因此成为充电桩产业链中进入门槛最高的一环。2018年国内充电运营市场呈现寡头竞争的局面,充电设备保有量前三的企业分别是特来电、国网公司、星星充电,三者市占率合计占比达70%-80%。
电动汽车及充电桩行业持续快速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诸如车桩比例不平衡、不同车型兼容困难、充电时间长、电网负荷增加等,其中最棘手的挑战莫过于盈利困难。由于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大、回本周期长、运维成本高等原因,涉足充电桩运营的企业往往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有很多企业熬不住亏损纷纷离场,但也有不少企业成功坚持到现在。这些“幸存者”打法各异,有的选择了广泛覆盖产业链所有重点环节的战略,有的将重心放在1-2个节点上集中攻势,有的聚焦于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亿欧汽车挑选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进行逐一盘点,以期从企业点切入,对行业面做一定探索。
1.特来电
特来电隶属于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的建设、运营及互联网增值服务。 截至2018年底,特来电运营充电站数量达10844家,充电桩总数为121212台,两项数据排名均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充电桩运营龙头企业,特来电的成长历程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国内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大幅放开,箱式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特锐德组建子公司特来电,拟向下游充电桩运营产业延伸布局。然而充电桩行业本身基建属性明确,只有形成规模才有盈利可能。特来电成立后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亏损额依然高达3亿元。直至2018年,母公司特锐德财报显示,公司营收58.06亿元,净利润2亿元,充电业务实现盈亏平衡,这也意味着特来电终于开启了盈利模式。
特锐德在设备制造方面的技术积累已做足上游铺垫,特来电纵横联合的产业网络布局进一步四散延展。在自身业务发展方面,特来电利用充电桩“数据入口”的特质,构建起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者贯通的云平台,面向客户提供APP找桩服务,为充电服务提供商搭建运营和结算平台,协助政府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监管。在行业生态形成方面,特来电已在88个城市成立子公司,地域铺设占据绝对优势,同时该企业还与支付宝、滴滴出行、高德地图等公司开展合作,建立起涉及移动支付、科技出行等新兴领域的创新生态模式。
2.星星充电
基础建设项目具有投入大、效益产生耗时长的特点,因此常由政府部门或资金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牵头兴办。但充电桩运营数量前三名企业中有两家是民营企业,一家是上文提到的特来电,另一家则是同年成立的星星充电。该公司隶属于万邦新能源,运营充电桩总数为54814台。
星星充电的营业范围覆盖充电设备制造、充电桩运营、平台服务等环节。据了解,星星充电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充电设备销售,其充电桩运营业务盈利规模较为有限。
与特来电不同,星星充电并没有从成立之初就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做大量铺陈,而是选择以外包的形式快速建设充电桩,抢占市场份额。但随后,随着市场地位渐趋稳定,同时为了控制成本,星星充电两年前开始进行核心部件研发,目前公司已研发出500kW液冷大功率充电桩,充电8分钟可补充续航400km,其希望在2019年实现铺设。
3.国网公司
电能输出是充电桩行业价值实现的本质,掌握能源命脉的国有大型企业势必要参与其中。2018年国网公司总计运营充电桩56549台,数量仅次于特来电,位居第二。
2009年,国家推出“十城千辆”政策,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导入期,以国网公司为首的电力国企开始大举兴建充电站。然而由于前期产业链准备不足,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此后5年里并未出现快速发展,2014年国网公司已建成的400多座充电站几乎全线亏损。缘于产能积累和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在2014-2015年间出现爆发式增长,充电桩行业前景得以改善。国网公司充电业务逐步走上正轨,并提出于2020年建设12万个充电桩的计划。
大型国企在推动新兴产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能够对国家政策做出快速响应,另一方面充足的资金储备也为其抵御试错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
4.中国普天
中国普天同为中央企业,但百亿级的资产规模与国网公司万亿体量对比仍有相当差距,公司以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产品制造、产业投资等为主营业务,旗下子公司普天新能源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运营和服务。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普天运营充电桩数量为13748台,排名位列第五。
相比2017年,中国普天的充电桩市场占有率下降了2.6%,充电桩运营数量减少约1千台,是业内前五中唯一一家“业务缩水”的企业。国网公司的体量优势中国普天无法企及,而民营企业特来电、星星充电的市场灵活性亦优于中国普天。
作为深耕信息通信领域的企业,中国普天正在力求通过技术优势谋求差异化发展。普天新能源已与滴滴出行、神州优车等科技出行领域企业达成合作,尝试打通充电与车辆运营平台接口,在充电运营和大数据服务方面创造更多可能性。
5.上汽安悦
除了以充电桩设备制造、充电运营、平台服务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之外,许多新能源车企也在充电领域有所布局。据亿欧汽车观察,车企入局充电桩产业,以服务盈利往往不是直接目的,而是通过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拉动整车销售。
上汽集团作为目前运营充电桩规模最大的车企,其下属公司上汽安悦成立于2015年,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设施生产、建设、运营、综合服务等业务。上汽安悦2018年运营充电桩数量为15042台,较2017年增长1倍以上,排名超越中国普天位列第四。
这是由于背后有上汽集团这样的“靠山”,上汽安悦不但可以充分利用4S店的资源建设充电桩,而且上汽集团投资的共享出行平台EVCard也为安悦创造了大量充电需求。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2017年上汽安悦充电桩使用率仅在10%左右,与业内普遍认同的30%盈利线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6.比亚迪
同样作为车企代表,比亚迪在充电桩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布局。从整车产业链来看:比亚迪在上游电池、电机、电控方面都做了严密部署,相应产品几乎全部自用;向下顺延到充电服务,比亚迪2015年开始建设公共充电桩,2018年初保有数量达到4640台。
但就在2018年,比亚迪主动放弃了交流快充桩业务,致使年底运营充电桩总数锐减至1210台。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直流桩是快充的主流,发展成熟应用广泛,除比亚迪以外,其它品牌新能源车型基本不支持交流快充,普及交流快充技术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加装快充模块和交直流变压器,会提高充电桩和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因此比亚迪的“断腕”,或许可以成为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7.国电南瑞
由于设备生产、充电运营、平台服务三个环节相互之间联结较为紧密,因此头部玩家大多选择广泛延伸业务触角,通过扩大产业链控制范围来节约成本、增强话语权。但也有部分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重点发力单一环节或行业内部某细分领域,充分发挥个性化优势抢攻市场。国电南瑞就将关注点投注在了设备生产环节。
国电南瑞是国网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主要从事电力自动化及保护、电力电子、智能化电气设备等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工程服务与工程总承包。该公司是国家电网沿高速公路已建充电站的主要设备供应商,2015年中标充电设备1.77亿元,在中标主体中所占份额最大。技术专长与国网公司的需求支持无疑成为国电南瑞的“王牌”,公司在其2018年报中表明,未来将在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突破方面,继续加快产品与营销的推进。
8.奥特迅
在充电设备生产制造行业,奥特迅以聚焦打法抢占市场。成立于1993年奥特迅,将电力、电子、新材料的创新应用作为重点关注方向。
2009年,其开始进入电动汽车充电领域,聚力于直流操作电源的研发生产,目前其高频智能化充电模块已作为成熟产品得到较为广泛的落地应用。另一款产品——矩阵式柔性充电堆也已投入运营,据称一套充电堆可满足64辆纯电动出租车或720辆社会乘用车的充电需求。而奥特迅第二代充电技术——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堆则打破了一车一桩的模式,有望缓解交通能源、空间紧张的问题。
虽然目前奥特迅也在向充电桩运营环节扩展业务,但选择发力重点,持续进行产品迭代,显然是公司的成长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