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蔚来创始人
李斌的那天,特斯拉刚刚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在经历了Model 3产能危机、私有化风波、SEC调查等一系列负面事件之后,出人意料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扭亏。
李斌滑动着手机里的股票软件,近期中概股哀鸿遍野,
蔚来汽车前一日跌了9%。但特斯拉盈利的消息,还是让他对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坚定了信心。
“所以业务还是第一位的。比如交付,质量,软件,服务,把这些事情做好。更加关注原因,不要太关注结果。”李斌说。
今年9月,成立仅3年的蔚来汽车赴美IPO。李斌短暂地“开心”了一下之后,就“赶紧回来干活”了。“该交车交车,该服务服务,该被挑战的被挑战,该被质疑被质疑。”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纽交所
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跟李斌有关的IPO名单有一连串。2010年,同样在纽交所,李斌把创立10年的易车送上市。此外,去年底,从易车成长出来的易鑫在港股挂牌。今年夏天,早期易车孵化出来的优信在美股挂牌。
或许是不断经历上市,李斌说他习惯于“在明处奔跑”。上市是融资,是荣誉,是信用背书,同时也是透明化的起点。不同于一级市场,资本对于公司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始人的谈判能力,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更关注报表中的财务数据。
蔚来汽车成立3年,2016年亏损26亿,2017年亏损50亿,2018年上半年亏损了33亿。而且按照招股书中的规划,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以投入为主,盈利遥遥无期。IPO融资约10亿美金,与接下来的扩张所需要的资金相比杯水车薪。蔚来上市了,却没有真的上岸。
李斌更愿意谈论蔚来的理念,创新的模式,以及服务用户的价值观。至于顶住亏损的压力继续投入,以及寻找下一阶段扩张所必需的资金,那是CEO的任务,不是创业的目的。
“就像今天晚上,我坐飞机回北京,我更应该担心明天开会要讲什么,而不是担心,路上飞机会不会准点,会不会掉下来。”李斌说。
事情还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不久前,特斯拉最大机构股东Baillie Gifford宣布加仓蔚来汽车至占股11.4%,成为了蔚来第三大股东。此外,蔚来官方宣布,9月工厂的产能已经爬坡到1766台。10月因为生产线改造,耽误了半个月的产能,但李斌表示,年底前交付1万台应该不成问题。
李斌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有一场1万台车的赌局。何小鹏说,初创车企今年没人能交付1万台。李斌反对,说蔚来一定能做到,谁输了赔一台对方的车。他后来又找何小鹏把赌注对换了一下,他如果赢了,何小鹏要赔一台蔚来ES8。
“我赚多一点,赔率要换过来。”李斌说。
一边加紧排产蔚来ES8,另一边,蔚来正在对合肥工厂的生产线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第二款量产车——蔚来ES6的生产。规划中,ES6将是蔚来的战略级产品,是一台走量的车,可以让蔚来实现汽车工业的规模效应。
蔚来ES6是一款五座SUV,即将于今年底发布,定位三四十万市场区间,对标奥迪Q5、宝马X3/X5,以及特斯拉Model 3——这款车即将在上海临港的特斯拉工厂生产。
特斯拉盈利给了新造车的创业者们信心,其将在中国建厂的消息则与之截然相反。根据环评文件,特斯拉以9.73亿元拿下了上海临港的1300亩土地,计划用来生产Model 3和Model Y两种车型,规划年产能25万。在华建厂将令定价3.5万美金的Model 3免缴40%的中国进口税,起售价不超过30万,成为新能源车市场有利的竞争者。
在特斯拉Q3致股东信中,马斯克表示,生产Model 3的中国工厂将在2019年开始建设。从打第一根桩,到建好工厂,招募工人,生产线调试,可能还有1年多时间。1年多之后,蔚来,以及中国的新造车势力们,将在中国市场与他们的老师特斯拉正面较量。
接下来,随着中国汽车合资企业股比逐渐放开,BBA等老牌外资品牌也将加入对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争夺。中国的初创车企们,也将在2021年的窗口期关闭之前完成洗牌。
实际上,这个洗牌,李斌认为已经开始了。量产遇到问题,或是融不到钱的造车企业,慢慢都将“消沉”掉。“大部分新造车公司肯定是要结束的。”
最终活下来的将是凤毛麟角。而那个时候,传统车企也将带着他们的新能源家族正式登场,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蔚来IPO,12个车主替李斌完成了敲钟仪式
上市只是一次融资
36氪:不久前蔚来IPO,您在纽交所是什么感受?
李斌:没什么感受,挺开心的,但是,赶紧干活。上市不是一个公司的终极目标,只是一次融资,和一次有意义的里程碑。高光点后面就是挑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回来不是该交车交车,该服务服务,该被挑战的被挑战,该被质疑被质疑。
36氪:上市之后,数据都公开了,会有压力吗?
李斌:那倒不会,我们习惯于在明处奔跑。
36氪:大家都盯着报表上的数字,投入期账面亏损怎么办?
李斌:亚马逊亏了十几年。一个有长期理想、目标的公司,短期的挑战,被质疑、批评,都是你应该承受的。
36氪:需要考虑股东的利益吗?
李斌:需要考虑,但你能做什么,你只能把自己的事做好。最核心的还是自己的业务做好,比如交付,质量,我们的软件,服务。更加FOCUS在原因上面,不要太FOCUS结果。
36氪:不过特斯拉也是长期亏损,承受股东和投资人很多压力,前不久马斯克还说要退市?
李斌:人家盈利不就股价又回来了,所以业务还是第一位的。
36氪:外面曾经传言苹果收购特斯拉,被收购算是失败吗,还是说也是另一种成功?
李斌: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我的定义就是,我们设想的,给用户创造一个愉悦的生活方式,这个目标能实现。我们确确实实,通过我们的产品、服务,让他们的生活有一些改变。
36氪:我记得您原来说过,蔚来最差的情况就是公司没有了,即便如此也能够面对,这才是一个创业者的心态?
李斌:所有创业者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一个创业,如果你觉得失败了你也能承受,那你就去创业,这是我一直的一个观点。
36氪:怎么理解蔚来现在的股价,您肯定觉得你们不止值60多亿美金吧?
李斌:昨天我们跌了。中概股都跌了,netflix都跌了。最近股市波动确实挺大的,这就是市场决定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值多少不重要,投资人觉得我们值多少才重要。我认为我们公司有远大的前景,我们长期一定会给股东创造价值。
36氪:蔚来IPO融资约10亿美金,相对于接下来的投入并不算多,接下来,扩张中的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李斌:车到山前必有路,有各种资金的计划。
36氪:上市之后有什么打算,有什么挑战?
李斌:所有公司的挑战,都是共同的,就是怎么赢得未来。1年、3年、5年以后,你靠什么赢得用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你今天播的种子,4、5年才能结果。我们2021年产品的展望是什么,2022年产品的展望是什么,你必须这么去思考。
36氪:汽车是个长周期的产品,需要提前规划,但资本有那么多耐心吗?
李斌:那是CEO的一个任务。怎么说服投资人,找到支撑公司发展的资金,这件事情是你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并不是你今天真的要担心的东西。就像今天晚上,我要坐飞机回北京,我更应该担心明天开会我要讲什么,而不是路上飞机会不会准点、会不会掉下来。
蔚来ES8
36氪:蔚来前不久公布,9月ES8交付了1700多台。这个进度跟预期相比是多还是少?
李斌:差不多就是我计划中的事 。
36氪:特斯拉Model 3产能爬坡的关键时期,马斯克搬到工厂里睡。您是怎么激励团队的?
李斌:我觉得还是应该信任自己的团队,我应该跟用户交流,了解用户的反馈,及时在内部组织资源。生产制造这件事,又不是我的强项。我们有那么多团队,六七百,加江淮2000多人,我相信他们能做好。
36氪:政策现在好像对于特斯拉特别开放?
李斌:所以我说,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
36氪:前段时间谈到Model 3,马斯克在媒体面前都委屈地快哭了,就是说造车这件事太难了?
李斌:企业家有什么可委屈的,谁没压力呢?这个世界从来不欠你一个理解。
36氪:前不久车和家也发布了新车,您也去了现场,是什么感受?
李斌:我觉得还不错,他们也有一些新的想法。
36氪:李想那台增程式SUV,卖40万以内,跟蔚来ES8\ES6是重叠市场?
李斌:应该是有一些重叠。
36氪:两台车相比,蔚来的优势是什么?
李斌:从车的硬科技的角度,我们车的基础性能,比如全铝车身,空气悬架,都是世界级的标准。刹车距离,加速,跟李想的车不太是一个级别的。第二个,大家的技术路线不一样,他有增程,我们有我们的技术路线,没有好坏对错。但大方向,把一件事情做纯粹一些是好的。
36氪:您考虑过做增程、混动的车吗?
李斌:不会。我们永远不会。你把电的事情搞明白已经很不容易了,又搞一堆油进来。从维修,全生命周期,各方面来讲,我还是那句话,这个事情,最后是用户体验说了算。李想的车,有他的优点。
36氪:比如续航?
李斌:续航应该是换一个说法,因为他纯电是180,过了180就得烧油,大家的逻辑不一样。可能100-200公里,我无所谓。超过200公里的往返活动半径,他通过烧油,烧油会牺牲一些别的东西。
36氪:我记得刘二海说过,当年你们找雷军融资,很担心DD完了,他自己干了。同样的逻辑,你们不担心过李想吗?
李斌:中国一年卖那么多车,这份额太大了,分一点点就够吃了。如果是我们和李想竞争,那这个事情不就好办了吗。你说有没有竞争,肯定有。但是,合作的空间,远远大于竞争的空间。
36氪:李想在发布会上说,未来两三百公里续航的车都是鸡肋?
李斌:我不想去PK这个问题。从逻辑来讲,把事情搞复杂,肯定不是我的风格。而且我觉得,一个用户,又要考虑加电,又要考虑加油,我愿意用别的方式去解决。比如我们的高速换电站、移动充电车,不一定要用加油的方式。
36氪:换电站、充电车,对用户而言很方便,但成本是怎么控制的?
李斌:它也不是不可接受的成本。移动充电车,1000台也没多少钱。我们77%的用户,都是在家充电的,他只有很少的时候需要用到我的服务。并不是每一次用户加电,都要用到我的服务,那我确实服务不起。我又不是一上来,每个高速服务区都要建(换电站),这是可扩展的。车多了我就往上加,那时候我有钱了嘛。
李斌(左),车和家创始人李想(右)
规模效应
36氪:您和何小鹏还有一个10000台车的赌局,如今看来有几成胜算?
李斌:你们判断。我们每个月都增加那么多,这时候已经3300了。剩下的,逻辑来讲,每个月2200就够了。
36氪:除了何小鹏,您和投资人之间有业绩的对赌吗?
李斌:没有,NEVER,从来不赌。我投资别人也不搞这个。
36氪:前期量产车的成本很高,而且好像看不到毛利?
李斌:我们更看重边际收益。
36氪:但好像ES8也不是年产10万台的,大规模的产品?
李斌:后面还有别的车嘛。
36氪:ES6对蔚来而言是一个战略级的产品,一个走量的车吗?
李斌:必须走量。
36氪:多少是量?
李斌:主力中大型豪华SUV,你看别人都卖多少,我们就应该卖多少。我们ES8,销量已经超过了像Q7,XC90这种七座豪华SUV。ES6也有很大可能性,超过同档次的豪华中大SUV。包括奥迪Q5,宝马X3,X5。
36氪:你们打算怎么跟BBA打?
李斌:各种性能都比他强,服务比他好。消费者都是在变,不也开始有那么多人认可我们。
36氪:所以ES6规划中是一台年产10万台的车?
李斌:我们往这个目标去努力。中国人买BBA一年300万辆,我搞过来5%还15万辆。
36氪:除了合肥工厂,你们还在上海建设工厂,现在开工了吗?
李斌:还在设计的过程中。
36氪:上海的工厂建起来之后,资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李斌:我们也看到了新的汽车管理办法,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在进行新的改革,特斯拉都能够自己获得资质,我们凭什么不行呢,我对这个还是有信心。
36氪:没有想过曲线救国吗,像一些车企,会去收购有新能源资质的传统工厂?
李斌:我现在也是曲线救国,已经曲了一条线了,干嘛曲那么多条线。哪有那么多时间。我们会跟江淮一直合作下去,人家产的车不挺好。
合肥的江淮蔚来工厂
真正的竞争2021年才开始
36氪:前不久我跟大众品牌电动出行的人聊蔚来,他们说开过蔚来ES8,评价说驾驶比较平顺,是个Interesting car。
李斌:对竞争对手不敢说太好的词。我们的车,BBA的CEO都测过。他们经常跟我说,能不能早点提车。有一件事很有意思,中国的车,从前没有被这么多豪华品牌当成竞品拿回去研究的,我们是第一个。
36氪:合资厂股比放开,外资可能都要增加中国市场的投入,未来会把中国看做新能源车的主要市场?
李斌:对,本来也是,全世界50%-60%的新能源车都是在中国卖出去的。
36氪:所以往后数3、5年,他们会是中国新能源市场主要的竞争力量?
李斌:他们也是竞争者之一。
36氪:那么这两年,蔚来算是占了一个先发优势吗?
李斌:我们肯定是抓住了一个时间窗口,真正的竞争,差不多就是2021年开始。
36氪:有一种观点,初创企业只有一台车的时间,第一台车没成功,人家也不会跟你玩了。
李斌:到现在为止我们ES8还可以,我们ES6马上就出了,我们第三款车已经研发的七七八八,我们下一代平台已经开始研发。我认为这才是重要的,我们的logo是vision,action,这两件事情都是需要想的,既要抬头看天,也要埋头走路。
36氪:新造车行业的洗牌什么时候开始?
李斌:这两年不就在洗嘛。慢慢就,大浪淘沙一般,现在有一些公司就慢慢消沉掉了。迟迟量产不了车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搞来搞去的。本来还是小鲜肉,搞着搞着成老腊肉了怎么办。大部分新造车公司肯定是要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