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曾说过:“现金是氧气,99%的时间你不会注意它,直到它缺席”。目前,部分国内动力
电池企业就像鱼缸里的金鱼,正在“缺氧”的惨境中挣扎。
随着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渐退坡,以资金链的断裂为导火索,引发了动力电池业停产、倒闭的风潮。特别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巨头沃特玛,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轰然倒塌,不禁让整个业界在此炎热夏季感到了阵阵寒意。
补贴退坡“一网打尽”
电池中国网了解到,由于国家运营里程规定、补贴事后清算制度、最低产能要求等新补贴政策的出台,导致车企拿补贴的难度加大甚至拿不到补贴,再加“长账期”导致的应收账款高企、回款困难,令动力
电池企业现金流问题严峻,资金链断裂,这也是动力电企业出现倒闭风潮的直接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不管是采用事后清算的方式,还是在行驶里程上做硬性规定,其本源的目的是打击“骗补”行为。然而这种“不分好坏,一网打尽”的方式,却使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受到影响,进而殃及动力电池企业。
补贴政策调整后,新能源车企前期需要垫付的资金增加,少则数十亿多则上百亿。不少新能源车企由于无力承担如此大的资金压力,便将资金压力向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厂商传递,延迟付款导致动力电池企业应收账款大增。
应收账款高企难下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上市以来的首个半年报,2018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就已经高达8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1亿元。据悉,宁德时代2017年应收账款达69亿元,其中有27亿元超过了信用期未能及时收回;2016年的72亿元中也有24.6亿元出现同样情况。宁德时代尚且如此,其他电池企业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电池中国网从公开的2017年年度报告中发现,电池企业增收不增利、应收账款高举、毛利下滑等问题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许多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抢占市场接订单,却忽略了客户的回款能力和回款周期,造成资金链断裂。
数据显示,2017年锂电池板块应收款项占营收比例高达73.9%。2017年年末,沃特玛应收账款净额为82.93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77.20%。尽管沃特玛下游客户多为国内知名的整车企业,但回款情况却如此糟糕。就连装机量排名全国第二的比亚迪,2017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高达519亿元,较期初余额418亿元增长了约24%,占公司净资产高达94%。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放款销售已形成惯性,短时间内没办法改变。”某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向电池中国网无奈地表示。因为国内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远远超出市场需求,动力电池企业在与新能源车企进行价格和回款谈判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不能在回款周期上做出让步,增加库存压力不说,还有可能会因此失去大批的客户,得不偿失。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拖欠货款问题,目前来说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只能靠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在大家都被车企欠款的情况下,相关电池企业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与此同时,电池企业应该改进自己的付款方式和付款效率,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
电池企业要把握好资金流向,降低回款风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控制扩张的节奏,不要觉得利润空间大就扩张,因为账款不一定收得回来;二是要做好投融资计划,以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性。目前不同梯队的电池企业的融资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独立上市融资;二是被上市公司收购借壳融资;三是联手投资机构设立产业基金。
技术性能有待提升
不得不承认的是,除了补贴发放的周期延长,很多动力电池企业的能量密度根本达不到补贴的标准,或者说只能拿到最低档的补贴,这无论是对于新能源整车企业还是动力电池企业来说,都是非常致命的。在这种情况下,下游整车企业没有意愿采购,导致工厂闲置,库存大量积压,资金链紧张。
在这方面,沃特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导致沃特玛资金链断裂的各种因素中,除了应收账款高企,还有就是其产品技术落后。随着国家补贴退坡,在政策上扶持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磷酸铁锂逐渐失去市场,沃特玛却还在一味扩大产能,而订单却大幅减少,资金链开始断裂。
因此,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电池企业想要求得存续,除了需要保证资金链的持续稳定,还要不断提高产品含金量。毕竟电池企业终极的竞争力还要落实到产品上,优质的产品不仅能增加电池企业在与车企交易中的话语权,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市场化才是出路
对于目前的行业困境,业内人士表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一直依赖政策扶持,尚未完全市场化发展。电池中国网认为,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被养在政策的鱼缸里,靠着补贴的“氧气”存活,那么“缺氧”问题就难以有效得到解决;只有放到市场的大海中,电池企业才会拥有无限的“氧气”, 才能发展壮大。
但问题是,有分析认为到2020年补贴政策完全退出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走向完全市场化,届时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也将面临倒闭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