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
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动力电池回收暂行办法》)已经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车市红点经过部分车企探访得知,就当前来看,各新能源车尚未进入大规模动力电池回收期,而《动力电池回收暂行办法》中的各项规定,从此前的“供应链循环”方式来看,执行难度不大。
预计未来5年时间内,我国同时迎来动力电池退役“小高峰”,其回收再利用成为新能源行业面临的棘手问题。
新政策加速体系完善
在新能源车销售的前市场完全打开的背景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后市场才刚刚开始起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整体的回收网络体系还很不健全,无论是梯级利用还是再生利用,都还未真正形成规模,技术也仍待升级。电池的质保是8年12万公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个具体有效的处理方案。据了解,我国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自建了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据某车企相关人士介绍,他们做法是跟政府签订电池回收方案,由第三方有能源回收资质的公司回收进行电池拆分和分解,把回收电池更换到低速电动车进行二次利用,但目前还未到电池批量回收期。
此外,比亚迪表示已经实现对部分动力电池进行回收,通过授权经销商回收电池,随后将电池运送到工厂进行初步检测,若废旧电池可以再利用且继续使用,未来将会继续应用在家庭储能或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如果电池不能再利用,则会对其进行拆解,提取可循环再用的物料。
与此同时,更多的企业则扎堆利润较高的产销端而不重视回收利用环节的投入,回收利用技术薄弱,甚至还有一些二次污染现象的发生,市场紊乱且存在安全与环保隐患。可以说,建立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作为新能源汽车回收行业的最大支持者,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立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自2012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发布包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等方面的政策和指导意见。2018年,国家再次对新能源电池的应用及管理做出统一要求,《公告》中指出,从8月1日起电池生产、梯次利用企业应按照要求,进行厂商代码申请和编码规则备案,对本企业生产的动力蓄电池或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进行编码标识,也就是说,从8月开始,每一块电池都将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市场实践尚需时间
新政策的推出无疑鼓励综合利用企业使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来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建立了处理废旧电池的正规渠道。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废旧动力电池走向正规渠道的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将加速完善。同时退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可延长其使用周期,有望获得超额收益。根据目前的情况推断,2018年开始我国动力电池报废量将呈现翻倍式增长,预计2020年报废量将达到28万吨。在报废量迅速攀升的带动下,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将非常广阔,2020年市场空间可达107亿元,2024年将提升至245亿。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政策的落地,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布局新能源动力回收业务。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目前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在政策利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形势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离迎来市场爆发将不会太远。随着发电端可再生能源占比及终端
电动汽车占比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就会逐步下降,我们也会朝着全球无碳排放目标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