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前有自主品牌独揽市场,后有新势力奋力追赶,而作为在技术和销售领域拥有绝对优势的进口车企也跃跃欲试,这其中便不乏像
奥迪、
奔驰、宝马这样的“百年老店”。
近一年中,奥迪、奔驰、宝马(以下简称ABB)先后发布了新能源战略,并且不断向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中国抛出橄榄枝,动辄百亿欧元的投资和带有技术沉淀的新能源车型也将不断的涌入中国市场。而作为本土车企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你准备好了吗?
作为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战略规划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与执行方向。有意思的是,ABB发布的新能源战略规划中,全部选择2025年作为时间节点,并且不同于以往的“假大空”规划,三家车企对于新能源车型的发布数量、销售目标以及年限都落实到了具体数字。
而在战略目标方面,ABB也达到了空前的一致性,将目标锁定到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上。毕竟在自主品牌繁荣昌盛的新能源领域,消费者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信任程度有限,因此也决定了他们的购车成本有限,而豪华品牌只能依靠细分市场的优势逐步踏入中国市场,因此制定一个小小的销量目标也算是符合ABB步步为营的作风。
当然,单单依靠自身的技术与经济实力显然是有些吃力,尤其是面对本土竞争白热化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因此选择一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也是避免“水土不服”的有效手段。
奥迪:牵手一汽,合作关系最稳定也最持久
早在2017年初,中国一汽与奥迪正式签署了《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计划中提到,二者将会继续扩大新能源产品线,并会在智能互联、移动出行、联合数字化项目等众多核心业务领域加强合作。根据计划,未来5年内双方投产5款奥迪e-tron车型,其中包括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的纯电动车型,并通过e-tron车型实现6个最大细分市场的全覆盖。
今年6月初,奥迪也在其品牌峰会上宣布成立一汽-大众奥迪新能源业务部,此举也足以看出奥迪对于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重视,以及对于多年的合作伙伴--中国一汽的信任。
奔驰:在华寻求多位合作伙伴,确保稳步发展
5月12日,北汽就与戴姆勒公布了最新的合作投资计划,相比于2017年7月5日签署的框架协议,双方的投资将由50亿元人民币提升到119亿元人民币,打造合资公司北京奔驰新生产基地,新厂区将国产包括新能源电动车型在内的多款梅赛德斯-奔驰产品。本次北京奔驰战略重组项目签约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奔驰在华电动车工厂的正式落地。
截至今年,戴姆勒与北汽的战略合作已经走过12载,一家“百年老店”与一家新能源行业佼佼者的结合,也将为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石。
除了北汽,戴姆勒还与另一新能源巨头比亚迪有着深厚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了腾势新能源汽车公司,这也是国内首家新能源合资车企,意图通过腾势的产品打入早期的高端电动车市场,只可惜昂贵的售价制约了其发展,而伴随特斯拉、宝马等进口车企的加入,腾势的定位则略显尴尬。基于以上种种合作关系,奔驰也算是早期并且及其顺利的寻求到在华合作伙伴的豪华品牌车企。
宝马:不光看重合作车企,也联手运营商布局充电网络
今年2月,作为ABB三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早有建树的宝马与长城汽车签署“合作意向书”,未来MINI品牌首款纯电动车型将有望落户长城汽车位于河北保定的生产基地实现国产,或者为纯电MINI新建全球生产基地。
除了与车企合作,宝马还瞄准了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为日后的宝马新能源车型提供一个完善的用车环境。目前,宝马已经与特来电和星星充电两家充电运营商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今年还将联手两家充电运营商布局充电网络,将于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布局超过8万个公共充电桩,覆盖的城市将超过100个,加速中国市场的充电网络布局。
在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后,德国三巨头便开始为其在华策略重磅加码,首先便是布局产能,联手合作伙伴建立新能源生产基地、电池中心等,一来可以尽早抢占中国新能源市场份额,二来也可以尽快实现自主研发与生产,避免未来用户需求量增大而产量受困于人的尴尬局面。
在ABB大手笔筹备入华的同时,也不忘耕耘现有的新能源市场。截至目前,三大品牌均推出了针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车型,然而碍于售价、技术更迭频率以及受众人群等限制,市场份额以及销量仍无法与自主品牌比肩。
全文总结:在全球汽车市场开启电气化进程的客观环境下,除了吸引常规车车企的加入,也引来了豪华品牌的驻足。作为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研发能力以及销售渠道的豪华车企们,踏入中国市场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伴随牵手本土企业合作,未来这些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将携带品牌效益、技术支持和逐步走低的售价等多方面优势迎合中国消费者,届时,我们的自主品牌车企能否应对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