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材料依然在上演涨价接力赛,但真正传导至
动力电池企业的价格压力却并未与日俱增。
截止至2017年7月底,由于原材料针状焦涨幅超过450%,以及环保政策等影响,部分石墨化代工厂关停,石墨化加工费涨至2万多/吨,上涨了2000-4000/吨。
尽管一季度针状焦涨价潮愈演愈烈以来,多番传出人造石墨价格上涨消息,但2017年过半,高工锂电了解到,锂电负极材料企业主要以选择自我消化原材料涨价压力为主,涨价对象也多集中于中小型电池企业客户。
目前,四大锂电材料价格仍处于波动中,对电池企业影响最为关键的主要涨价材料是
碳酸锂。三元材料受锂、镍、钴等影响,第三季度有望上涨;负极材料开始上涨;六氟磷酸锂价格有望反弹,只有隔膜处于下降趋势。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认为,面对一波波的锂电原材料涨价潮,最终考验的是电池企业实力。大型电池企业客户依然是材料企业需要深度结合绑定的对象,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材料企业为了抵御部分压力,会对中小电池企业提价,甚至断货。动力电池市场在2017年进入快速发展期,材料价格此起彼伏,最终分化出动力电池企业梯队。
四大锂电材料价格走势
首先关注一下,
锂电池四大材料及关键材料碳酸锂、六氟磷酸锂价格走势:
碳酸锂:自5月份动力电池企业开工率提高,需求上升,碳酸锂恢复涨价势头。目前,大的材料企业拿货价格在15万元/吨左右,甚至部分中小材料企业出现现金难提货局面。
国内主要碳酸锂厂家是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垄断性强,加之资本炒作,GGII预计2017下半年碳酸锂价格将持续上涨。
正极材料:总的来说,目前,正极材料产能充足,其价格与主要原材料碳酸锂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锰酸锂材料受三元掺杂需求上涨,近期在涨价;高容量磷酸铁锂价格一直趋于平稳,低容量磷酸铁锂价格下滑;钴酸锂价格一般比钴价格高1-2万;三元材料受锂、钴等矿产资源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人造石墨:受原材料和石墨化加工费价格上涨,部分主流负极材料企业开始在第二季度提价,但集中对象主要在中小电池企业,深度绑定并且签署长单的战略合作者,如星城石墨/翔丰华-比亚迪、斯诺—沃特玛等动力电池企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并不大。
电解液: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其价格一直处于下行通道,业内人士认为,电解液价格已经触及底部,继续下降空间并不大。但受碳酸锂影响,GGII预计,下半年电解液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上扬,但难改总体下滑倾向。
六氟磷酸锂:结构性产能过剩明显,价格下跌明显,价格战激烈。同期对比而言,去年上半年六氟磷酸锂最高位达40万元/吨,今年已降至15万元/吨。
隔膜:湿法隔膜产能在今年上半年新增释放产能接近2万吨,预计下半年投产产能更大,价格下滑明显。目前,湿法隔膜价格跌破4元/平方米,干法隔膜在3元/平方米。
对电池企业影响两极分化
从锂电池主要材料看来,尽管碳酸锂、三元、锰酸锂、人造石墨等多款材料价格上扬,电池企业面临上游材料涨价压力却因各自实力出现两极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趋势愈发明显:大型电池企业通过长期大体量订单模式,锂电材料价格及供应稳定;而部分中小电池企业因资金、规模等原因,背负上游传导的价格压力,甚至出现现金难提货现象,生存堪忧。
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动力电池产业链降成本压力增大,上下游深度合作成为趋势。为达到“2020年动力电池成本在1元/Wh”的目标,不能仅靠动力电池企业的努力,现有材料体系需要进一步升级。这对材料企业来说,选择动力电池企业“站队”尤为关键。
加强与实力型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能够帮助材料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也是大多数材料企业宁愿自我消化原材料涨价而没有向大客户提价的主要原因。
二是动力电池企业议价强势。上游材料多属于买方市场,电池企业长期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并不乐见材料价格波动频繁,尤其大型电池企业体量大,更容易占据议价优势。
三是大部分锂电材料毛利较高,企业能够自我消化,随着动力电池需求提振,材料企业规模化效应显现,净利乐观。根据企业公开信息整理发现,以隔膜和负极材料为例,前者毛利最低不低于34%,后者不超过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