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29日,由高工锂电主办、江阴市政府支持、苏达汇诚协办的“第十届高工
锂电产业高峰论坛”在江苏江阴市隆重启幕,来自产业链各细分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政策制定者、业内专家学者等超500名嘉宾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在新的产业周期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工产研董事长张小飞博士
高工产研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在会议上发表了《分水岭上的抉择》,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市场动态、行业难点、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等等发展路径上的抉择等等做出了精彩发言。
张小飞指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技术之争、中外之争、资本之争、产能之争、资源之争等等一些现象。
例如各种技术路线、多种商业模式涌现,哪一种才最符合产业发展?中国企业崛起,已经可以与国际巨头比肩,中国已经成为了最为激烈的战场;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产业,谁能走的最快最远?上游资源有限,企业开始抢占优质资源,从源头占据主动;品牌之争,在综合软实力上,谁会走得最远?
在此背景之下,行业发展面临10个主要命题:电动车产量该多少?该做什么电动车?续航里程该多少?能量密度该多大?性价比该多高?充电该多快?产能该要多大?该找谁合作?电动车对电池有什么要求?分水岭上企业如何抉择?
2017年开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及上游正在发生一些较大的变化。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8.4万辆,同比增长13%,预计下半年增长60%左右,第三季度开始有一个爆发期,终端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爆发式增长;终端对上游需求增大,碳酸锂、钴、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价格第三季度大概率上涨。
整车方面,乘用车会在续航里程上明显区分高低,目前国产纯电动乘用车58%的续航里程在150-200KM之间,续航里程在200公里以上的仅有21%,车企表定位混乱现,产品线大部分通吃,与国际上的知名电动车型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客车方面,由于补贴和续航里程(及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大小挂钩,动力电池的价格、能量密度等等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
总体来说,客车和专用车市场还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尤其是专用车领域,由于应用市场也起步不久,各种需求较为混乱,车型及电池配套等等都还处于调整和磨合期。
根据目前以及发布的2017年1-6推荐目录车型及配套统计来看,在乘用车方面的电池配套以高能量密度电池为主,三元
锂电池占比较高,占比81%;电池系统120-130Wh/kg成为主流;还没有形成少数几家电池企业形成垄断;说明三元锂电技术提升空间还很大。但激烈的竞争马上就要开始。
2017年开始,纯电动客车配套的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提升,1-6批的推荐目录中,出现了大批系统能量密度大于130Wh/kg的车型。
而电动客车的电池配套呈现了巨头通吃的趋势,例如宁德时代、沃特玛、北京国能、国轩等等少数几家大电池企业装配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配套企业比的不仅仅是技术(能量密度),还有规模、实力、关系、规模等等。
“能量密度在快速提升,但电池价格却被压缩,性价比高了,利润也被大幅压缩,未来动力电池的主要课题是降低成本,企业的竞争核心点在于综合实力,”张小飞表示。
他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工艺、提升自动化、扩大产能利用率、提升产品合格率;采用新型材料,提升能量密度、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等等一系列手段来降低成本。“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超过150GWh,市场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大家都大有可为。”
总体来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现阶段,已经出现了上游资源狂涨,下游终端价格紧逼,产业链账期拉伸/技术进展相对缓慢等一系列核心问题。
“这是包括整车、电池、材料、设备甚至上游矿产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各个环节的企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一些企业也正在行动。”张小飞指出。
例如整车企业可加大供应链布局,特别是动力电池环节;另外通过清晰的产品定位,电动车产品正向开发等等手段;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布局高端产能,同时加大电池产业链技术研发(电池设计、工艺开发、核心原材料、pack、BMS等)来应对。
而材料企业覆盖的范围较大,其中正极材料正在被上挤下压,需要布局矿产及加大资金储备;隔膜价格“节节败退,竞争日益惨烈”,加快产能布局,注重成本控制;负极价格涨毛利降,战略开发上游供应商;电解液原材料价格仍处于波动,与原材料商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