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新造车运动从拉锯期走向洗牌期

日期:2017-07-25    来源:中国汽车报

国际充换电网

2017
07/25
08:3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车 电动汽车 新能源车市场

  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呈现微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新动向。新造车势力的代表乐视汽车遇到危机,给众多涌入者敲响了警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速较上年大幅滑坡,进入调整阶段;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销量苦乐不均之际,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本版刊发的一组评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今年上半年行业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对于新造车运动的中国参与者来说,近期有两件事恐怕不是什么好消息。一是由贾跃亭夫妇资产冻结引发的乐视生态坍塌事件;二是伴随着特斯拉本土化传言的甚嚣尘上,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前几天宣布Model 3已通过量产手续,即将交付首批车辆的消息。
 
  这两件事一“内”一“外”,直观反映了中国式新造车运动的现实处境。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明争暗斗,造车拉锯战正逼近新赛点,在此关头或加速、或掉队、或紧跟、或换人,考验着每一位参与者。另一方面,在电动汽车风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包括特斯拉在内的诸多跨国公司的新产品即将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的传统车企也在紧锣密鼓地加快脚步,而不少新造车者的量产车型却至今素未谋面。
 
  如果说过去一年,新造车运动彻底告别了讲故事、画蓝图,进入磨刀练兵的拉锯阶段,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2017年中,洗牌就要开始了。他们的对手,不止是同行们,也包括自己。
 
  现实问题环环相扣。
 
  一是政策环境,资质收紧,还能不能自己造车了?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于2015年7月10日施行后,截至目前已有15家企业拿到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综观这15家获批企业,以传统车企、供应商转型、商用车跨界、微型电动车升级、中外合资等为特征,没有一家是新兴互联网造车企业,实质并未跨出汽车产业圈。近期,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将对现有政策进行重新评估,暂缓发放资质,这显然又是一个利空。能否尽快拿到生产资质,成为摆在新造车企业面前的一道坎儿。
 
  二是资金实力,没有“输血”,怎么玩得下去?
 
  想要深入汽车领域,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长期稳定的资金链至关重要。乐视之灾,即在资金。
 
  没有资金,无法组建团队推进产品研发;没有资金,无法建设工厂、采购设备,也难以撬动核心供应商;没有资金,就无法加大品牌传播,提升影响力。有人估算过,想要参与造车运动,没有上百亿元,门都找不到。从趋势上看,经历过PPT造车的笑话之后,各路资本对造车项目越来越谨慎,从投“傻钱”更多转向投资源。而乐视事件的持续发酵,势必将进一步连累到新造车企业的下一轮融资。
 
  三是产品落地,一手好图如何变成真正的产品?
 
  新造车企业的优势在于轻装上阵、善营销、机制活,可以迅速吸引资本、人才与资源,但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适应自身定位的技术和产品文化。他们打破了传统汽车制造以自我积累为主的模式,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设计出炫目、集成众多先进技术的产品,但其擅长的是“聚集”,却非“整合”。在关键技术方面,他们往往是“偏科生”,在汽车电子方面有专长,但在性能、安全、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缺乏经验,有些仍停留在早期的逆向研发阶段。在零部件体系的积累上,更是与传统车企难以抗衡。
 
  因而,他们的产品实力究竟如何,还是巨大的问号。此外,若要将产品真正推向市场,在生产环节的工艺把控、流程再造、一致性管理等方面,也并非他们所长。
 
  四是抗风险能力,走向市场后,“突围”仍是关键词。
 
  把产品推出之后,后续动作如何做,如何形成独有的抗风险能力更是关键。渠道怎样建,差异化之路怎么走,补贴退坡后何以降本增效……太多问题决定着他们能否在未来的市场战役中突围。
 
  2017年已过半,“窗口期”已不长。随着这场运动从拉锯期走向洗牌期,新造车企业的“血拼”即将开始。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