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新能源汽车行业新闻不断,围绕新兴造车企业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2月27日,云度品牌发布,同时亮相了两款SUV——π1和π3;3月1日,兰州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年产4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投资获批,成为第11家获得独立新建纯电动生产资质的企业;3月7日,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联合国机资本、中机国际、中国电器院及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新能源汽车公司。
目前国内新兴造车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一类是造车计划雄心勃勃但尚未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后者的当务之急自然是先拿到生产资质,而前者虽已获得了生产许可,但能否存活仍需市场检验。
在笔者看来,新兴造车企业要想在市场立足至少得过四道关。
第一关,资金是否充足?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行业,除了最基本的土地、厂房、设备,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即便如此,研发出的车型能否被市场认可也还是未知数。按照国际惯例,车企非畅销车型的研发费用会分摊到畅销车型,但前提是得有畅销车型,而这对于新进入的企业无疑是一大挑战。
第二关,人才储备是否足够?新兴造车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无一不在斥重金“招兵买马”,聘用大量技术、营销领域的人才。对此,笔者也想提醒一句,拥有很多人才不代表拥有一个良好的团队。这些人才大多来自不同体系的汽车厂家,教育背景、工作方式各异,能否顺利磨合、协作,十分考验企业领导的能力。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十只老虎的战斗力远不如十只狼,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如何团结好优秀人才是个大学问。
第三关,品牌能否被认可?品牌能否被认可和产品的定位息息相关。以观致汽车为例,虽致力于打造高端品牌,产品质量也受到认可,但奈何“叫好不叫座”,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品牌成立十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当然,品牌被认可也离不开时间的沉淀和恰当的市场宣传。
第四关,销售体系如何建立,售后服务能否跟上?产品从生产者处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合理的销售模式弥补了产品、服务和消费者之间的缺口,对产品的销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兴造车企业是借用原有传统销售渠道,还是单独建立销售渠道或是其他商业模式,也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此外,售后服务品质更是决定产品能否被认可的关键因素。传统汽车的维保主要在4S店进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最容易出现问题,但目前的状况是,整车厂不了解电池,4S店更不了解电池,电池的维保严重依赖电池生产企业,这为新能源汽车售后埋下了巨大隐患。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商业模式问题。当前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普遍没有解决这一难题。
以上四关主要是针对已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新兴企业,而在媒体上炒得火热的互联网造车企业目前尚未有一家获得资质,看来得加把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