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动力电池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被媒体和业内专家屡屡提及。近期,据相关媒体报道,随着资本的涌入和相关政策的刺激,动力电池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越来越严峻。
业内人士表示,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在资本的热风吹过之后,未来动力电池产业甚至会像曾经的光伏产业一样“尸横遍野”。
政策“失灵” 业内掀起新一轮扩张潮流
2016年11月,国家工信部公布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此“征求意见稿” 对电池企业的产能要求急剧提高,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不低于80亿瓦时(8GWh)。
专家表示,此项政策出台的初衷是通过提高产能门槛,防止资本一窝蜂进入电池行业。另外,从产能角度对行业进行优胜劣汰,对监管部门来说也便于操作与监督。
在近期举行的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7)”上,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针对动力电池产能结构性过剩的苗头,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修订新能源汽车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提高技术准入门槛等措施,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了产能调控。对动力电池产业“散、小、弱”的发展现状,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产能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产能。
但是,从现在的情形来看,政府相关政策对产能限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乐观。由于害怕产能不达标而被政策阻挡在行业之外,加上资本市场上热钱的涌入,近期,很多动力电池企业紧急“上马”、加快了产能扩张的力度。
在《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公布之时,有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国内有超过20家产能约为2-4 GWh的动力电池企业,为满足“征求意见稿”要求,这些企业可能会在最快时间内新增2-4GWh产能,在业内掀起新一轮扩张潮流,带来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在看来,这样的预测即将成为现实。
产需之差巨大 专家表示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才是关键
据业内人士预计,如果2017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增长至70万辆以上(较2016年的50万辆增长约50%),那么,预计2017年电池需求量将增长20%,增长至31GWh(由于客车增长放缓,乘用车、物流车电池搭载量较少,电池增长量比汽车产销增长量小)。但是,目前得到的数据显示,2017年动力电池的有效产能将会达到接近90 GWh。也就是说,这其中将有接近60GWh的产需之差。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7)”上,很多与会代表已经认识到动力电池产能结构性过剩所带来的严峻形势。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目前,企业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苗头,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国家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近年来,动力电池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在国际上缺乏整体竞争力,行业散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弊端隐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中国企业必须冷静地看到,产销规模大,并不等于竞争能力强。我国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这些“软实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
为了促进行业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6年年底,国家相关部门公布了新版补贴政策,希望通过新版补贴政策对行业进行的动态调整,强化政策对促进技术进步的正向激励作用,并进一步扶优扶强,推动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形成。
2016年以来,国际上主要汽车强国纷纷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据悉,美国政府提供了4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并投资开发车载高能量密度电池;德国政府和工业界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提供总计12亿欧元补贴资金。国际大型汽车企业也纷纷加快纯电驱动战略转型,并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专家表示,政府购车补贴淡出之时,将是外资和合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日,距今只有四五年时间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动力电池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走出产能盲目扩张的误区,把精力放到研发创新上,不断提升技术,开发出质优价廉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