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上海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充换电设施建设的“第一战线”,走在充电桩产业未来发展探索的前沿。
近日,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举办的“2016中国智能电网用户端技术论坛分论坛——上海市充换电设施信息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建设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未来发展路径,在充电桩扶持政策制定、充电桩统一标准体系、交流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以及打造上海市充换电设施信息采集与管理互联互通平台等展开了集中讨论。
创造优质市场环境
“上海充电设施市场准入门槛低,没什么地方保护。”与会的一家江苏充电桩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从上海市发改委能源处获悉,上海市今年对充电桩政策补贴扶持力度比2015年加大一倍,补贴方式扩展到建设和运营两个方面。建设环节,直流充换电设施(含交直流一体机)补贴上限600元/千瓦,交流充换电设施补贴上限300元/千瓦。运营环节,对于公交、环卫特定行业等专用充换电设施,补贴标准为0.1元/千瓦时,电量上限是2000千瓦时/千瓦˙年。对于其他为社会车辆服务的公用充换电设施,补贴标准为0.2元/千瓦时,电量上限是1000千瓦时/千瓦˙年。
上海市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王智强表示,本次政策修订是围绕“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三大目标,按照“建管并重、引逼结合、简化程序、强化服务”的原则,简化项目备案与补贴申报程序,力求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对各类投资主体给予相同标准政策支持。
此外,记者了解到,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市充电桩设施政策实施年限完全覆盖整个“十三五”期间,政策预期稳定,其中申请补贴企业的条件和流程简化,补贴力度较往年更大。
“按照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推进和充电设施建设速度,在保持现有政策的延续性下,预计到2020年上海市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规模将达到24.5万辆,充电桩规模不少于21.2万个。”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处长叶兴表示。
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上,推广建设充换电设施将真正考量政府部门的智慧。
据叶兴介绍,上海主要实行区域差别化布局策略,将上海按照车辆保有量高低区分为三类地区,从高到低分别采取充电设施“完全覆盖——加密加强——鼓励支持”三个层次的发展策略。以合建为主,单建为辅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架桥孔、路内停车泊位、公园景区等资源扩充充电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新建停车场和新建住宅规定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等方式完成充电设施规划目标,通过加强充电设施发展的顶层设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从而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空间。
打造产业链良性循环
对于普遍反映的充电难问题,如何协调产业链各端口的不同诉求,形成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研发与需求相衔接的良性循环,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建设上海市充换电设施信息采集与管理平台(下称“上海市级平台”),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是促进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行业健康发展的有益尝试。”王智强指出。
正在建设的上海市级平台将制定数据技术标准,将充电设施企业各自平台上的充电导航、状态查询、电量监控有关的基本数据,和充电预约、费用结算有关的运营数据与上海市级平台对接。用户通过上海市级平台这一个APP就能查到上海全市范围内充电设施的情况,解决充电难等问题。
不过,王智强坦言,有些充电设施企业以各种理由不愿意将数据接入上海市级平台。“互联互通从技术上来讲没问题,难点在于转变企业的观念。”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小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探索盈利模式切入点
记者从会上获悉,各个充电运营商目前除财政补贴外,主要且稳定的盈利方式来自于收取充电服务费,但在市场竞争激烈、各公司跑马圈地的背景下,能在短时间内盈利非常不易。
据统计,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有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广告、保险、金融、售车、交通工具租赁等。不过,上海市在探索充电设施盈利模式上又前进了一步——挖掘汽车工业大数据并创造价值。
“上海市级平台建设的目的是更好服务于政府、企业和用户。”吴小东如是说。据介绍,通过上海市级平台,上海全市范围内的充电设施情况一目了然,政府通过大数据能够监测充电设施系统和设备的安全状况,并对充电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充电桩运营商能抓取新能源汽车充电数据,为汽车维修、保养、电控电池等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并通过分析用户行车数据,与商场、旅游、酒店等商家合作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车主的用户体验度不断提高,培养和扩大了电动汽车市场,充电设施的建设规模也随之扩大,同时也带来了稳定、高额的盈利预期。”吴小东表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站在互联网风口上的充电桩企业如何抢得先机、脱颖而出?王智强认为,“在新型经济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转变理念,尤其是竞争理念,充电桩行业市场在于信息共享,只有互联才能互通,只有互通才能互享,只有互享才能互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