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一轮的雾霾天气中,一场针对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激辩正在紧张进行。今天(10月14日),紧张的氛围笼罩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评选”答辩会会场,16家充电设施生产及服务商入围企业代表面对权威的评委会专家组,开启了本次评选的首次答辩,以求突入本次奖项的全国“十强”。
相比当下不计其数的汽车行业颁奖典礼,“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评选”除了拥有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欧阳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中汽中心首席专家黄永和等业界顶尖专家评委外,还制定了严苛公正的评选制度。
此次评选经历了1个多月的筛选、讨论环节以确定入围企业,同时也发起了网络投票环节,纳入消费者的意见。而今天开展的评审会则尤为重要,在针对入围企业实际状况进行客观评分后,专家评委将现场根据企业代表的答辩进行提问以及打分。可以说,这一系列严格公正的打分流程,足以使评选结果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具含金量的奖项。
5分钟的企业介绍,以及10分钟的专家提问环节,带来了现场此起彼伏的激烈碰撞。评委的严格程度,显然出乎了企业代表们的预想。在评审现场,企业代表更多是围绕产品线分布、市场布局、销售额等方面进行展示,然而专家组评委却更多地针对具体销量、充电效率、安全性及盈利状况等关键词进行犀利提问,得不到答案决不罢休。企业代表向《新能源汽车新闻》表示,这样的评审方式让她们始料未及,此前行业内的评选活动很少采用专家评审答辩的方式,原本以为也是“走走形式”,但没想到专家提出的核心问题如此尖锐。
“本来准备的资料主要都是企业背景,但是专家却更加关注我们的商业模式。”从几位企业代表的表情中也可看出,虽然从容应对答辩,但由于专家的提问经常出乎意料,还是难掩内心的紧张。
然而,虽然要承受一定的压力,他们也得到了不小的收获。“在评审过程中通过接受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所教授、行业协会等专家的提问,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人士对充电桩行业发展的关注点。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作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容一电动充电桩产品经理王震山会后对《新能源汽车新闻》表示。
中信证券新能源和电力设备分析师易申申表示,此次评审活动无论是从时间把控、评选流程还是评分细节都做得十分到位,这样的严格和细致程度在行业内都十分少见,足以有效保证奖项的含金量。
面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充电设施和服务商,充电行业早已度过了此前供不应求的局面。相反,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线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制约充电行业发展的隐患。如照此发展,想要在2020年实现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 1.2 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 480 万个,并满足全国 500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更像是天方夜谭。面对市场的亚健康状态,究竟哪些产品才能真正让行业以及消费者感到满意?为了得出答案,专家组成员经过严格筛选,最终递交了一份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