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周六,然而不“安分”的电动汽车却在这一天之内,燃了两次,这也真是太令人揪心了。首先是清晨位于北京东营房的北汽福田公交车起火,将站台都一并烧毁事故。(详情链接:http://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279083.shtml)还未入夜,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18时57分,就又发生了一起公交车着火事件,同时,这辆公交车依旧是搭载锂电池的电动汽车,事故地点位于梅江区东升工业园马鞍山公交站,起火原因是自燃。
发现起火后,特勤消防中队迅速出动2辆消防车,12名官兵赶赴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通过勘察现场发现一部公交车正冒出大量浓烟、无明火。消防中队指挥员立即向车站工作人员与周围群众咨询情况,事故车辆为一辆锂电池电动车,在产生自燃现象后工作人员已用干粉扑灭,中队指挥员了解情况后迅速采取行动,先将现场围观的群众人员有序撤走后,先出动一支水枪与干粉枪随时待命,随后与现场工作人员商讨处置措施,19时50分车站相 关技术人员来到现场,中队战士协同车站技术人员将锂电池线路拆断开。20时06分,相关处置措施完毕,中队指挥员与车站负责人员协商后,现场移交给车站技术人员。
用时一个小时有余,这一辆电动公交车自燃事故就被平息,但是带给群众的恐慌以及对电动汽车安全性更大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国际新能源汽车网记者观察到,梅州区公交车自燃事故,本年度这已经是第二次, 7月27日21时53分,同样是梅江区汽车站内一辆锂电池公交车发生了自燃。由于车内锂电池系统内附带有自动干粉灭火措施,在起火瞬间已将明火扑灭,但车内仍不断冒出浓烟。为避免复燃现象,消防员拉开一条隔离事故车辆的安全警戒线,并留消防员在现场勘察守护。
这两起事故发生的时间差都不足一个月,电动公交车燃了又燃,这到底如何让乘客放心选择这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怕是人身安全都恐难置于首位。
2015年年初,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两年内将梅州城区的公交全部换成纯电动,截至今年6月,梅州市城区公交车已经实现了100%纯电动,同时,梅州市成为广东省山区市中率先实现公交纯电动化的城市。
纯电动公交车的高覆盖率基础上,没能最大化的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这可谓是触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中的“虎穴”。
据工信部数据统计,自2009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共31例,其中2015年以来发生17起,在这17起事故中有4起是电池系统的事故、有6起是相关部件的事故、有2起是充电系统缺陷引起的,当然还有5起是违规改装或者不当使用引起的。截至2015年底,事故率达到0.1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
国际新能源汽车网记者统计发现,2011年—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发生了24例火灾事故,其中纯电动客车15例、混合动力客车5例、纯电驱动乘用车4例。在这24例事故中,或是自燃事故,或是碰撞事故,或是充电事故。针对这些事故进行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电池使用不当。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液体浸泡、隔膜破损、绝缘损毁的情况下会发生短路,造成电池过热起火。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电池会逐步老化,导致各项参数发生改变,不安全因素增加。除此之外,部分低质量的电芯存在毛刺、错位、杂质、污染等问题,会导致动力电池在使用时发生短路,造成事故。
第二,电池材料不过关。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动汽车都是以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由于锂离子活跃、易燃的化学特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碰撞、挤压会导致电池组受损,使电池内的锂离子暴露在空气中,引发火灾。此外,由于我国安装和组装电池组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的单体电池或电池组的一致性不高,质量参差不齐,电池漏液现象时有发生。电解液一旦接触氧气,会迅速分解燃烧并引燃电池组,造成安全事故。
第三,动力电池系统存在缺陷。有的电池喉箍(软硬管的连接物)位置不对,容易造成电池冷却剂泄漏,导致电池过热起火;有的电池内部高压附件及线路排布不合理,受到挤压后也容易引起短路;有的电池系统防护设计欠缺,抗挤压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挤压会发生变形、外壳破裂、内部支架损坏、接插件松动、高低压线束磨损等,造成安全隐患。
第四,充电引发起火。我国发生了多起电动汽车火灾事故,有一部分是电动汽车过充引起的。由于充电站没有过充保护,导致了充电过程中的起火。很多充电桩安装在地下车库或大型停车场,一辆电动汽车发生火灾,可能会引燃周边其他车辆,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在低温时充电没有预热措施导致温度场差较高,也是造成充电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日前在行业会议中指出,安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和“命根子”,必须要警钟长鸣,高度重视。他表示新能源汽车安全主要涉及电池、充电以及整车行业,这三者都需要技术进步来推动发展。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迈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低地影响到千家万户。为此,有关专家指出,要从准入、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提高准入门槛。
据悉,工信部已经组织修订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规则,拟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条件要求,提高性能和安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