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工信部发布第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四批)公示名单,31家单体企业、1家系统企业入选。
截止目前,共有57家电池企业入选。但是,依然不见日韩系电池的踪影。上述规范条件起初并非强制目录,大家也都拿“豆包不当干粮”,而随着新能源骗补门的曝光,现如今则成为了一个必备的条件,同时也成为企业领取新能源补贴的敲门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政府层面有收紧财政补贴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补贴内资还是外资就成为考量因素。通过工信部已经发布的四批企业目录来看,至今尚无外资企业进入,答案不言而喻。
那么作为国际电池行业的领军人物,三星、LG等企业为什么没有进入规范目录中来呢?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第四项,技术能力要求:“企业应建立产品设计研发机构。配备相应的研发设备,包括开发工具、软件、研发及测试设备、试制设备等。”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在中国并没有设立研发中心以及电极制备工艺,没有符合上述规定重要衡量标准。外来“和尚”只是把这里作为一个加工基地。
转回国内市场,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汽车产品,国家已给出相应时间更换电池。正因如此,众车企对于所用电池进入目录充满期待。推动汽车企业在短时间内不得不更换电池或加速自身电池的研发进程。
第四批企业目录将会给入选企业带来很好的宣传效果,新能源车企在选择动力蓄电池供应商的时候,一定会优先考虑进入上述目录的公司。同时,对于没有资格进入上述目录的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来说,将会产生督促和示范作用,门槛的设立有助于合格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对于过度依赖外资技术的新能源行业,无疑给自主品牌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从而可以放心大胆地搞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水平。未来规范、创新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