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海,当上汽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陆珂伟从UL(Underwriter laboratories大中华区销售总监张剑手中接过UL的两个认证证书时,意味着荣威e550及荣威E50,上汽荣威e950电池成功通过了UL三大严苛测试获国际安全认证。
这也意味着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B级车荣威e950的电池有了“宝库1号”级别的安全保障,能确保其电池在各种极端环境下安全和正常使用。
不单单是自身质量过硬,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e950的电池还使用了上汽自主开发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确保极端环境下电池不会明显衰减。上汽承诺5年或10万公里电池衰减不超过20%,8年或12万公里电池衰减不超过30%。
“此次荣威e950电池再获UL认证,不仅提升了车用电池及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能力与产品质量,也将引领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向更高的国际水平迈进,为整个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高质发展树立了榜样。”从美国远道而来的UL全球高级副总裁、商业与工业事业部总裁Ben Miller评价说。
“我们将UL的安全标准贯彻在产品的设计中,它能帮助我们在产品开发初期就可以掌握安全的设计要点,从而更全面的保障产品安全,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上汽集团乘用车研究中心副院长,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表示,“我们相信,借助UL强大的公信力及专业权威的检测认证服务,上汽必将更加稳步、顺利的推出更多符合市场及安全要求的电动汽车类产品。
电池之所以会得到这么高的重视,是因为电池安全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指标,一直是消费者做购买决定时最大的考量。因此,出于对安全的共同追求,让UL和许多知名的企业走到了一起,上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UL是美国最有权威的,也是世界上从事安全检测和认证的领导机构。在UL众多的安全研究中,其在电动汽车,特别是新能源电池认证领域一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在标准研发方面,UL是国际电池认证体系的创建者、国际电池安规标准的创立者以及电池认证的执行机构,编写了超过10项在充电设施、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的电动汽车安全标准。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UL陆续推出UL458A、UL2267、UL2954、UL2580等电动汽车领域的相关标准,这些标准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相继成为其他国际标准制订时的主要参考对象。同时,UL积极推动全球标准的协调,积极参与并领导IEC标准的开发和起草工作。” Ben Miller介绍说,“因此,我们毫不讳言地说,UL领航着国际电池标准的发展。UL有一个专门的标准研发、起草以及维护团队,与电池界各相关结构及龙头企业积极互动,以保持标准与行业发展的一致性。”
在上汽获得UL认证的发布会现场,记者采访了BenMiller。他衷心祝愿,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带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走向成熟和繁荣。
Q=新能源经贸观察 A=Ben Miller
Q:此次,荣威e550及荣威E50、上汽荣威e950电池成功通过UL三大测试再获国际安全认证,而您特地亲临颁证仪式,为什么UL会对一台中国自主的新能源车如此重视?
A: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将会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国。按照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的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要达到50万辆,2020年生产能力达200万辆、产销量超500万辆。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市场,也将是UL未来1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
而上汽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在汽车工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首先带头开发新能源汽车,基本掌握了核心的关键技术,自主掌控了整个产业的布局。
[pagebreak]上汽集团一直是UL信任的合作伙伴,UL非常重视与上汽的合作。我们希望能够持续通过与电动汽车及传统汽车产业的深度合作,借由UL在标准领域的优势,为上汽打造更为安全稳固的产品,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用车安全的同时,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在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行业中脱颖而出。
我们也期待上汽集团未来能利用自身技术及设施,继续严格遵循UL标准,为中国的消费者推出更多符合市场及安全要求的电动汽车类产品。而UL也将不遗余力地把百年传承的技术经验与行业分享,在技术革新不断进步的今天,确保行业安全永续经营。
Q:UL和上汽可以说是各自领域的强者,那双方强强合作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哪些推动作用?
A:在过去几年,为了满足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需求,UL在电池领域不断增强工程能力和测试设施的建设,特别是UL大中华区工程能力增长迅速。在测试设施建设方面,UL台湾大电池测试中心于2013年6月启用,并在国内进一步扩大;车内空气质量检测能力、汽车功能安全工程能力、汽车供应链质量管理能力也在近年内实现成倍扩大和增强。
为确保电动汽车的可靠应用,UL还开展了多项基础性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以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研究为例,鉴于动力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UL联合美国交通部、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军方研究实验室、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杜邦等全产业链的五十几家业内机构,开展了动力电池的安全研究,以确定动力电池在各种工况下的防火性能及安全性。这项研究的成果就是UL2580,全球第一个以安全为核心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标准。
从UL在国外业务发展的经验来看,增强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蓬勃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UL非常荣幸能够与上汽集团合作。此次合作的深层意义,不仅仅是能够在产品安全检测和认证服务方面分享我们既有的丰富经验,还能使双方共同致力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对于UL来说,能够与中国最大汽车集团合作,是UL为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尤其是为中国本土汽车和零部件制造商,提供技术支持的绝佳渠道。
Q:那研发对新能源电池有什么实质性的推动?
A:包括插电式、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在内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之快是史无前例的。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安全和可靠性问题在该领域的重要,这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范围极大的关注。
研发可以使电动汽车电池和车辆更安全、可靠和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UL也开展了电池二次利用安全标准的研究。如果电动汽车电池可以安全有效地第二次利用,例如,使用在储能上,这将会直接有助可再生汽车业务的可持续性。UL全力支持上汽集团新能源电池的研发。
Q: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您认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品方面的质量及先进性如何?
A: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种要素、资源、发展条件已经基本形成,虽然不同企业的标准和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个别方面仍存在缺陷,但总体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产业生态也初步形成。
一个新兴的产业最难的是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仅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企业努力奋斗是难以实现起步阶段的战略目标的。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但在产业的研发和准备阶段给予了强有力的倡导和支持,而且在起步阶段支持力度更大,成效更显著。
[pagebreak]Q:有人一直对以锂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持有疑虑,包括重量、回收等。对此,您怎么看?
A:电动车因为害怕撞击或者交通事故可能会对电池系统造成严重后果与伤害,因此各家的电动车设计均不免要在电池系统的壳体加装厚的钢板保护,因而大大地增加了电池和车体的重量。但此举不仅会降低电池能量密度,且会增加成本。以因果的关系来看,如果电池安全性以及能量密度提升的话,自然就可以减少钢板的厚度而达到同样安全的效果。然而在电池材料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一昧地提升能量密度是不切实际且极具挑战的。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从电池芯的质量与一致性的提升着手,因为当电池的质量一致性提升之后,就可以极大化地使用电池的可用性能。同时,因为质量一致性提升之后,电池的回收就相对简单很多,所以,回收也会变得容易,特别是电池的二次利用,因为电池的质量一致性良好,老化之后的电池芯之间的差异也会缩小,能够帮助电池的回收再利用。退役的电动车电池约仍有80%的初始容量, 可以再提供给储能的产业做进一步的应用,这便是电池二次利用的概念
以上仅是针对电池的重量和回收等议题来简单的讨论。但是事实上锂电池应用于电动车需考虑的面相非常多,包含性能、安全、可靠性和成本,而电池芯质量的提升与一致性的提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面向来说,其实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Q:UL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
A: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和可靠性涉及整个新能车产业链中相关的材料器件、组件和系统的全过程。如何采用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可度量的方式和方法,及早地将各类可预见的不安全和不可靠性隐患消除,是UL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UL将继续全力支持上汽集团和国内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我们将在产品开发早期阶段便提供更好的安全知识,以帮助开发更安全、可靠的电池和其他电动汽车零部件。
在目前“互联网+”的浪潮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于智能化、网络化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行动达到了相当的自觉,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某些技术上也做了大量准备,能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使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在一起,有望率先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重大突破。UL在互联网汽车的通讯技术、信息系统以及安全设施也展开了标准化和测试的工作。未来更希望可以配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甚至会改变汽车和驾驶员之间的关系,实现无人驾驶。
鉴于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UL未来将聚焦于汽车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 、车载无线通讯系统测试、汽车电子系统的功能安全(ISO26262)、电动汽车整车和电池系统等关键部件安全和零部件VOC排放的测试、咨询和认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