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的各种消息传闻和新闻报道陆续呈现在微博、微信和国内众多媒体上,沸沸扬扬,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梯次利用能通过降级应用的方式使动力电池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利用形式创新,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圈和资本市场的大热点。
备受投行吹捧的梯次利用表面上红红火火,是各方资本争相开发的蓝海市场。但是,纵观这些正在进行的梯次利用项目,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国有电网、电池企业主导的,而参与到梯次利用市场开发及投资的其他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投资者对梯次利用还是抱着谨慎的观看态度。
所谓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是指,将容量不再达到新能源汽车使用要求的动力电池通过用在新能源储能电站、低速电动车、分布式电源等降级应用的方式,延长生命周期,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梯次利用可减少资源的使用,其社会效益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其经济效益的创造却存在多方面的考验。
电池梯次利用过程中,回收、拆解、分选、运输、仓储、二次成组,每一步都需要成本,尤其电池拆解过程中,由于不同厂家电池结构、模组连接、工艺技术各不相同,自动化设备难以完成,需要存在大量的人工作业,效率低下,且由于拆解过程中损坏等因素,成本存在不确定性。高特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剑虹也认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过程所耗费的人工、时间成本都非常大,极不划算。
“梯次利用产品作为一个市场化商品,如果其成本远远高于其市场价值,那么它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是难以持续的。”邦普集团汽车循环公司总经理余海军指出。
目前,市场上的动力电池质量良莠不齐,安全性一直备受诟病,起火、爆炸等现象时而有之,另外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成本等问题也有待攻克。梯次利用的基础产品是退役的动力电池,撇开电池匹配过程导致的质量问题不说,如果电池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如何保证它的梯次利用产品的安全性。
再到梯次利用产品市场准入的把关,梯次利用产品不同于新品,使用与新品一样的产品认证模式是否合理?正如上述提到的,梯次利用的基础产品是退役的动力电池,一旦梯次利用产品出现品质问题,到底谁负责?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涉及电池企业、整车企业、4S店、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其质量问题无论让谁承担似乎都不大合理。如果缺乏一套合理的产品认证体系,企业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尽管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并不是说完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了,就完全可以被消费者所接受。如果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不能以同等于新品或优于新品的成本和质量,一样难过商业关。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目前还处于蛰伏期,动力电池与梯次利用技术都还不成熟,一些企业已经风风火火开展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明显本末倒置。因此,有业内专家认为,大肆推广梯次利用的时机还没到,与其一窝蜂涌入该领域,不如理性推进,先以试点攻克其技术关和商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