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有据可依。有数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5年,我国累计生产新能源车49.7万辆,其中2015年生产37万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庞大的产销量相对应的则是诱人的动力电池市场的蛋糕,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动力蓄电池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三位。
在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一片繁荣的表象之下,却也有不少行业难题急需破解,具体到动力电池行业,除了当前的关键技术外,电池回收又是另一行业难点。按照动力电池5年寿命推算,2016年下半年,第一批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陆续“退役”。“退役”之后的电池去哪儿?2016年3月,记者针对行业代表性动力电池企业展开调查,过程中,成立于2009年9月的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以下称“中航锂电”)的观点或许能给行业带来一些启示。
电池回收处理那些前世今生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爆发,目前该行业已进入成长黄金期。但动力电池的相关技术问题仍掣肘行业,“我国正负极材料、隔膜等关键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还不高,蓄电池管理系统集成及控制技术比较薄弱。”在2016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曾坦言。
除了技术路线,当前困扰动力电池发展的另一个难题是电池回收。业界预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累计报废量为2万至4万吨,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为12万至17万吨。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与再利用的问题迫在眉睫。疯狂的动力电池市场让业界担忧,而动力电池疯狂之后的去向,更让人关注。按照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彼时,这些动力电池将何去何从?
好在,电池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2016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呼吁,要加快研究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他强调,要尽快建立电池回收体系,构建产业链,尽快制定出台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监督监管制度。
2016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回收、利用、处理做出统一规范。明确了废旧动力电池的管理范围,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责任落实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阶梯利用电池生产企业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政策还提出建设动力蓄电池回收网络,电动汽车及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需在各地指定网点回收废旧电池,各责任主体需向工信部汇报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处理情况,蓄电池回收利用遵循先阶梯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同时,《技术政策》还提出对动力电池进行统一的编码,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
之后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沈仁康也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建议制定回收利用政策办法的提案。
电池回收处理中航锂电在努力
正如《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中已经明确,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责任落实到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一样,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回收技术研究室主任王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动力电池企业作为生产者有义务去承担相应回收责任。王楠表示,中航锂电是行业内较早涉足其中企业之一。
据了解,回收电池的技术路线相当复杂,比如在对废旧锂电池的处理上,首先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放电、拆解、粉碎、分选;拆解之后的塑料以及铁外壳可以回收;然后再对电极材料进行碱浸出、酸浸出,多种程序之后再进行萃取。
据悉,中航锂电已经开始在动力电池梯度利用体系及回收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包括报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化技术、大容量电池拆解及低能耗回收技术、电解液收集及无害化处理技术、电池材料循环再利用技术、电池回收产业化技术。
王楠向记者介绍说,对于电池回收处理,中航锂电始终遵循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消耗最少的原则,始终秉持着保证电池的整个使用是一个绿色化的过程,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会对动力电池进行检测及安全性能的评估,检测之后,对于一些已经被界定为还能利用的“退役”的动力电池,中航锂电会对其进行梯级利用,用在储能、路灯等要求较低的项目中,对于一些实在无法再进行阶梯利用的动力电池,也就是判定为报废的这些电池,中航锂电将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回收,把报废的电池作为金属矿产和材料资源,实现它的循环利用。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机遇面前,凭借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在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目录中,中航锂电成为配套电池车型最多的动力电池企业。中航锂电市场部部长阮艺亮介绍说,继动力电池新国标发布后,中航锂电主流产品均通过检测标准,继续保持一贯的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持续配合各大车企申报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不断满足新增的市场需求。
中航锂电在不断开展锂电池生产的同时,不忘关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率先在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方面做出努力,促进锂电池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航锂电未来也将一如既往驰骋在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