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与插电混”四战略目标意味着被扶持机会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制约因素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这个定位应该非常准确,细数当下诸多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具备核心技术的很少,特别是打响核心技术品牌化的更少,丰田、通用、本田等企业都有自己品牌化的核心新能源技术产品,只要市场需求,这些核心部件随时可以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车型,而我们多数企业还存在拼凑成一款车的阶段,甚至很多媒体关注的企业连拼凑出一款电动车能力都不具备的时候,已经开始营销了。
基于制约因素,针对“纯电动、插电混”制定了四个战略目标:第一、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即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混要实现年销量超一百万辆,且市场占有率70%以上,到如今,2015年已经过半,要实现这个目标真的很难,即便销量上实现了,自主占有率也很难实现,要知道,前不久的上海车展,合资、进口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现了井喷,大家都在推出,我们没有核心技术,如何取胜?
当然,2025年,自主品牌年均销量纯电动和插电混3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80%,这个更是任重而道远。目前来看,实现上述的目标,除了出现奇迹之外,就是在上述“纯电动与插电混”名词界定上放开,纯电动放开就是更倾向于低速电动车,插电混放宽目前的续驶里程限制,之前看到我们要实现2015年伍拾万辆、2020年五百万辆的时候,目标无法实现,如果放开低速电动车,仅一个山东省数量就够了,但是,这个节能、清洁、先进等名词就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会带来新的铅酸电池的污染。
第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即2020年,明星车型进军全球销量排名前十,2025年,2家整车企业销量进入世界前10。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这个意味着机会,为什么都是两款产品、两家企业,笔者理解下来分别纯电动和插电混各占据一个名额,这样的话,纯电动目前为止没有很成功的产品,插电混包括比亚迪秦、上汽荣威550插电混等,目前来讲,这些目前竞争前景都不明朗,争取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国家队,意味着大量的政策、资金扶持,相信多家企业都会在这里发力。
第三、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到2025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实现批量出口。这个概念有点混淆,是指自主零部件还是国产化的零部件,这两之间大不同。
第四、逐步实现车辆信息化、智能化。这个方面是建立“V2V”技术领域了,要跨行业合作,笔者看好这个方面。
技术机会:核心技术是绕不开的坎 要耐住寂寞
“纯电动与插电混”重点领域开展工作共有一下四点,这四点也是未来官方思路的技术路线,整体来看,就是抛开此前的续驶里程等概念,转向核心技术层面的积累。
第一、研发一体化纯电动平台,这方面在多个层面都谈到过,现在很多汽车制造商都是基于传统车的底盘去“拼凑”电动车或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直接带来的结果是看上去四不像,外形像传统车辆,然后后备箱的储物空间又及其狭小,影响了观感和实用体验。
所以,我们要研发针对电动车的一体化底盘产品技术,集成的电池系统、电驱系统、主动悬架系统、线控转向/制动系统、集成控制系统,这些方面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很多,所以,我们看到有些新兴企业,租一个CBD办公楼就要做电动车,更像是一个笑话。
第二、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和增程式器发动机。很多人可能会疑问,新能源怎么又重点发展发动机了?事实上,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来讲,传统的发动机不是最佳的选择,虽然多数汽车制造商都选择了自己传统车的发动机“拼凑”到“插电混”上去混概念,这样能否节能就是未知数,目前来讲,多家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混合动力汽车专用发动机,包括丰田、福特等企业的阿特金森发动机等,不过,不少企业开发的并不成功。
当然,除了发动机,就是包括离合器、电机及变速箱集成开发、混合动力系统控制和集成技术开发。这些核心技术多数情况下被忽略,这些投放市场上的车辆来讲都是隐患。目前集成比较成功的,包括丰田的THS系统、通用的GFE系统等,都相对成熟。
第三、下一代锂离子电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这个是大家都意识到的核心技术,包括材料等,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目前来讲,资本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最为看重的一个方面。
第四、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化汽车产业链建设,突破车联网应用、信息融合、车辆集成控制、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大数据的应用对于解决电动车、插电混的难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这个路子任重而道远,这几个点能够放在一起写进政策里,意味着整体思路一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