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蓝天行动”专项立项一年来,市科委立项支持了70余个项目课题,为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提供科技支撑。以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新能源小汽车为例,为解决充电难的问题,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3.3KW无线充电系统”已成功在北汽E150EV电动汽车上装车应用,今年有望首批在亦庄投入示范应用。
一年立项70余课题
作为《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12个专项之一,“首都蓝天行动”实施一年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在顶层规划设计上,发布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科研工作方案2014-2017年)》,细化了21项重点任务;二是研究大气污染现状、成因及预警预报技术,开发源解析分析仪器及排放监测设备,为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形成了较完整的政策体系,用以推进私人购买新能源小客车;四是针对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粉尘颗粒物、餐饮油烟等污染物减排,开发形成了低温脱硝催化剂、喷淋式烟气余热回收设备、炭吸附油气回收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推动重点污染源防治,并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压减燃煤、燃煤替代工作;五是积极推动了京津冀科技合作,推动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无线充电助推电动汽车发展
汽车尾气是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一直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但是“充电难”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而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具有占地少、随停随充、安全方便等优势,能克服传统插电式充电“可能发生打火使其充电功率受限”的缺点,还能拓展成行车充电模式,大大减小车载电池容量,因此成为国际上电动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际名企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熟技术,高通2014年将旗下Halo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于电动方程式赛车,很快要推广至商用车,计划实现“边行驶、边充电”;丰田2014年对无线充电系统启动了实证实验;德国博世更是已经有了汽车无线充电的成品在销售。
记者了解到,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历时三年时间,基于多线圈耦合中距离无线充电技术研制的“3.3kW无线充电系统”已成功在北汽E150EV电动汽车上装车应用。这项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无疑将给因充电难而推广缓慢的电动车市场注入新的力量。
电工所车用能源系统及控制技术研究部主任王丽芳告诉记者,该系统由高频电源、地面发射线圈,车载接收线圈、车载充电机和车载人机交互系统构成。在充电系统接通220V电源后,用户只需将安装在汽车尾部的车载接收线圈装置通过人机交互系统的指示与安放在地面上的发射装置对准,就可以开始充电。系统的传输距离20厘米,最长感应距离可达50厘米,最大传输功率3.3KW,整体最大传输效率90.5%。而且,3.3KW的输出功率可在6个小时内完成充电,而30KW的高功率版本只需半小时就可以充满,充电速度比充电桩还略快;90%以上的充电效率让其充电的电费成本和充电桩基本相同。
在研发过程中,王丽芳带领的团队克服了电磁场易被汽车底盘的金属隔断等诸多难题,对系统进行了不知多少次改进。这项技术今年有望在北京投入示范应用,初步选择在亦庄用于公共租赁的北汽E150电动车上试运营,今明两年将达到20辆。“到2020年无线充电技术会在电动汽车领域得到大范围应用,到2030年就能与有线充电平分市场。”王丽芳自信地说。
好项目最高得百万补助
为鼓励更多单位效力“首都蓝天行动”,上个月市科委发布了“2015年度首都蓝天行动科技示范工程后补助项目”招标公告,拟在京津冀范围内,评选出一批技术先进、实施效果好、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性科技经费支持。目前奖励项目正在征集中。
近日,京津冀三地还联合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了三地的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机构、高校院所及金融机构等70余家单位,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产出、转移、落地转化,打造一条京津冀钢铁行业的生态价值链。截至目前,在联盟搭建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已达成京津冀节能减排融资额度300亿元左右。
下一步,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市科委还将组织对京津冀重点钢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诊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以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管理方式,实施一揽子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和产品升级工程,并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减排在线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