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市场上汽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已经给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国内汽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国内消费者的购车、用车习惯。种种迹象也表明了,一场争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战已经拉开了序幕。谁能够把握机会,占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先地位,那么就有可能引领未来的汽车市场。而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能源的多元化,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焦点。
国内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背景
其实国内关于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讨论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在石油能源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论证会,会议通过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动汽车项目正式启动。而专项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这“三纵三横”是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按照当时的规划,决定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燃料电池车目标挺进的战略。到目前为止,十一五的“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界定
新能源汽车按照国际技术规范可以分为5类:一是基于传统石油燃料的节能环保汽车,如先进柴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二是基于天然气和石油伴生品的燃气汽车,如压缩天然气(CNG)汽车、液化天然气(LPG)汽车;三是基于化石燃料的替代燃料汽车,如煤制油(CTL)、天然气制油(GTL),以及二甲醚(DME);四是生物燃料汽车,包括燃料乙醇汽车和生物柴油汽车;五是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目前来看通用、丰田和福特等国际厂商在研究新能源汽车领域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那么在国内什么算是新能源汽车呢?什么样的企业才具备新能源车的生产资格?而国家发改委在去年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中有着明确的说明。《规则》中的解释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不仅如此,《规则》中对企业上马新能源车项目还设定了15道门槛,这其中包括:对企业生产能力和条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规则》的出台也明确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我国汽车企业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在相对技术较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和纯电动轿车产业化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的汽车公司都完成了各自承担的混合动力轿车的课题,研发的产品在技术方案、结构特点、成本价格方面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