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能源网讯: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
从数量上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1995年开始,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已经初具规模。混合动力特别是中度混合动力技术也日趋成熟。主流产品实现的节油率稳定在20%,已经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条件。通过试点试验,还创造了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应用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包括整车销售、电池租赁、租赁融资等多种商业模式,都开始推广。在体制机制方面,深圳等城市也采取了特许经营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充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另外,国家在节能汽车惠民工程、车船税减免等方面,也对节能新能源汽车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节能汽车(轿车)在原来平均每百公里8.9升的基础上,现在已经分16个档次下降到了6.9升,到2015年将下降到6.5升。除了轿车以外,我们也在加紧制定重型车燃油消耗限值的目标。
兼顾理想与现实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控制排放技术,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靠加尿素实现,一种是靠高压共轨、电喷技术。主管部门会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办法,争取能把相关部件固化到发动机内,并明确要求,只要排放不达标,发动机就无法启动。
实际上,我们不仅在传统汽车上与国外有差距,在新能源汽车上也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包括电池、整车以及控制系统。从国内来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产业还处在产业化的初期,一方面产业界还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如电池的一致性还要下很大的功夫。另一方面,在市场推广时还存在着地方保护的问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发展新能源汽车关乎长远的战略目标,汽车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动,同时不能忘记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对节能汽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如果油耗下降20%,就相当于生产了20%不耗能不排放的汽车。这是实实在在的节能减排,而且相关技术也比较成熟,投入不大、见效也很快。以混合动力的起步停车技术为例,只需要增加3000块钱左右的成本,但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对于频繁的起步停车时降低排放,它的贡献是最大的。
新思路带来新机遇
关于准入门槛,主管部门也在考虑,要不要放一两条“鲇鱼”进来?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恐怕也得建立一个更广的准入门槛,使更多的有积极性、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参与市场竞争。当然也要注意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把握好度。
对于节油效果的评价,未来将不是按照技术路线补贴,而是以节约率来衡量,用这种办法来鼓励优秀企业、先进的产品跑得更快些,国家补贴的额度也可能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力度,以使更多企业能够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未来,信息化应用可以与很现实的城市出租车管理系统结合起来。现在大量的出租车上客还是依靠传统的扫马路方式,势必造成司机找不到乘客、乘客找不到车的低效问题。如果通过信息化技术,依托车联网、物联网方式很容易就能解决。乘客只需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个软件,很快能够找到出租车,附近的出租车也能很快找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