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汽车实现大规模市场化的关键一年,2011年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汽车企业都从不同角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2011年,虽然业内最为关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一直未能出台,但相关政策的陆续推出,激发了公众对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憧憬。
2011年2月25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车船税法》第四条中规定,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可以减征或者免征车船税。随后推出的《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明确规定,车船税法第四条所称的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辆包括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其他混合动力汽车按照同类车辆适用税额减半征税。
2011年7月14日,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被摆在重要位置。该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化工程。这意味着“纯电驱动”战略目标不变,仍然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其中“三纵”是指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与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是指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该规划提出,目前的任务是在全面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整车系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示范,形成整车及零部件工业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产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系统;重点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和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的研究与攻关;继续实施“十城千辆”工程,到2015年,突破23个重点技术方向,在30个以上城市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5个以上城市进行新型商业化模式试点应用、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产值预期超过1000亿元。
同时,《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与电动汽车关系密切的智能电网,特别是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与储能、高密度多点分布式电流并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协调运行技术、分布式供能、大电网智能分析与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输变电设备智能化等核心技术。
2011年9月8日,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国际化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际化推进七大重点之一。《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和新能源汽车跨国公司;鼓励境外申请专利;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产业联盟和行业中介组织,规范市场秩序;鼓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建厂。
2011年11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城市在落实好中央试点政策的同时,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鼓励政策,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
2011年11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在其重点项目中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了更高的要求。机电耦合装置设计制造技术,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和新结构、新工艺等应用技术,驱动电机系统与核心材料技术,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核心技术等都被列为重点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