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内忧外患"促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将提高

日期:2011-08-03    来源:网易汽车综合  作者:本站专稿

国际充换电网

2011
08/03
11:3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内忧外患 新能源汽车

    近日,汽车商报得到消息称,已经发布24期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标准正在酝酿变化,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门槛”的提高。

  “电动车的安全性标准将是重点研究的对象。”某消息人士告诉记者,“《目录》的变化也成为导致《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迟迟未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门槛提高在即

   “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制定,即将公布。”这样的消息自2010年上半年起就不断见诸报道,业界的希望也被一次次被点燃,而等待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破灭。

   时至今日,《规划》屡屡“爽约”,具体颁布时间已不再是“新闻”,内容才是“王道”。有消息指出,《规划》迟迟未出,记者了解到原因之一就是在讨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以下简称《推广目录》)标准是否会收紧。

   电动车自燃、有目录没产品……记者发现,现在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随着试运行的不断深入,随之暴露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上述消息人士透露,面对新能源汽车存在的诸多问题,工信部正对全国范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一次“摸底”。“名单上共敲定了62家整车企业作为‘摸底’对象,此外还包括动力电池和关键材料企业68家,驱动电机企业48家,电池管理系统企业32家。”

   消息人士认为,此次“摸底”不仅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目标定调,也将为《推广目录》下一步标准制定作参考。不难看出,《目录》中规定的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将会出现新的转变。

   而记者从工信部网站上也注意到,或许正是审核从严,截至6月底,今年上半年进入《目录》的车型仅有68个,与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

 “内忧”

   去年年底的时候,有媒体报道称,《规划》草案指出,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万辆以上。

   在《规划》的振奋和鼓舞下,进入《目录》的企业也一路“跟随”,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记者调查发现,在新能源车试点城市上海只售出10辆纯电动车,其中两辆属于私人购买。比亚迪早在2008年底就开始推介双模混合动力车F3DM,但多年来销量仅有365辆。

   “目前进入《目录》的企业已达数百家。”新能源专家沙永康告诉记者,“除了参与个别城市新能源试点以外,真正进入市场流通的产品寥寥无几,大多还停留在‘样车时代’,很难在市面上寻觅到,仅能在全国各大车展上一睹‘尊容’。”

   记者调查得知,目前进入工信部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的长安、长城、吉利、东风汽车、天津一汽夏利、北汽等基本处于“跟随”心态,个别企业的产品仍局限于个位数,仅作用于宣传和展览。

   沙永康表示,尽管很多新能源车企进入了《目录》,但是离走入市场还很远。新能源汽车除具备生产能力外,还需得到科技部的推荐及地方相关部门的许可方可验车、上牌,并最终走向市场。而实现后面这两个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多数车企“有车无市”。再加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使用便利性的担忧,多数新能源汽车量产也仅停留在“规划”阶段。

   然而,有很多企业的车型出现在《目录》的名单里面,但其生产和流通能力并不理想,这也让不少人抱怨“新能源汽车有车无市”。“我们查阅了很多企业的车型目录,在工信部里都有,但是一问企业,都说没有车。”江西省南昌市科技局副局长胡向萍向汽车商报记者抱怨。可见,占用“目录”资源,但不生产新产品的现象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注意。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究中心林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车企热情很高,只要能拿出样车,基本就能获得批准。

   “《目录》对于进入的企业缺乏必需的监督和退出机制,导致企业‘放任自由’。”不少分析人士指出,这或许会让相关部门对今后进入《目录》的车型从严对待。

 “外患”

   其实,相对于占着《目录》资源不生产车,市场上还有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属于“三无产品”。

   本报记者曾亲赴山东调查当地的低速电动汽车情况。记者发现,当地很多没有进入工信部《目录》,更无法获得国家相应的政策补贴,也无法上牌的电动车,由于其低廉的价格,毅然占据了当地市场的“半壁江山”。

   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该省2010年生产新能源汽车3.3万多辆,较上年增长62.1%。预计2011年低速电动轿车产量有望超过6万辆。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山东省境内的电动车生产企业包括时风集团、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宝雅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德文电动车公司、红星车业有限公司等18家,这些企业生产的低速电动轿车占到山东电动车总量的90%,然而这些企业及产品无一进入工信部的《目录》。有分析人士称,此类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且无法上牌的汽车,行驶于各省主、次干道,俨然就是“马路杀手”。

   成立于2009年的济南宏昌车辆有限公司,宣称具备“年生产各种型号微型纯电动车一万辆”的能力,当被问及实际产销量及是否可以上牌等问题时,该公司销售经理冯侠选择避而不谈。而时风集团销售经理文杰也以“手机将要没电”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对此,原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生产呈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上,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上。这在分散技术和资金,减弱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同时,也埋下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风险。”辛国斌透露,“相关部门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管理。”

  “目前所有新能源汽车没有一辆是低碳的。这些所谓的新能源,无非是电动、混合动力,都算不上新能源,并不是新型汽车,也不具备顶尖的高科技技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假如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不与相对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相结合,那么它将沦为一部分企业骗取国家补贴的便利捷径。”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