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前众泰朗悦EV电动出租车自燃,再到近日杭州街头的电动出租车再次自燃,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饱受质疑。那么,此类事件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产生影响?对于和整车厂合作的后装企业又会采取哪些措施?汽车安全电子行业又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自燃只是阶段瓶颈 整体前景光明
曾有相关专业人士表示,此事件的出现确实暴露出电动汽车在走向大规模商业化的过程中,还必须跨越多道鸿沟。但是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还是光明的。
从电动汽车发展现在面临的调整来看,电动汽车的技术成熟度和安全问题在此次自燃事件中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对于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而言,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而且,电动汽车的成功产业化离不开创新的商业模式。目前在国内已经开始试点的主要有“整车销售”、“整车租赁”及“裸车销售、电池租赁”三种模式。在这些创新商业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来自于产业链各个环节参与者的积极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包含整车企业、车队运营机构、出行服务提供商、基础设施提供商、充电设备提供商等等,他们之间合作共赢、利润分享的模式将对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的格局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另外,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必须进一步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提升能力。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全新的目标客户群不断调整和拓展推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适应国内电动汽车需求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势在必行。
整体来看,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营中的个案不会影响未来电动车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随着油价的继续攀升和政府法规政策的大力支持,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将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燃”频发 折射汽车电子安全浮躁乱象
不仅仅是对电动汽车本身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企业一窝蜂式扎堆电动汽车领域,带着极为浮躁的心态参与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是否真的有助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序发展才是反省的核心关键。
纵观国内,几乎所有整车厂(无论实力强弱和规模大小)的新能源汽车研发规划均瞄向了电动汽车,其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便是政府在该领域空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多家本土企业各自对旗下电动汽车的近五年市场规划都明确制定了颇具抱负的目标,少则几万辆,多则十几甚至二三十万辆。
这确实是一片完全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或者说当大家都处在同一起步跑线时,这是一汪前景可期的蓝海。不管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的割据势力如何盘踞的,在即将被启动的电动汽车市场,谁都掌有机会。
但是机会的背后,企业也应该按套路出牌,张弛有度。借助电动汽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论调在前两年甚嚣尘上,如今随着对国外竞争对手在该领域的实力开始有了一定的清晰认识后,这种一论调逐渐失去舆论基础。但是,政府寄望通过发展电动汽车将中国汽车工业带入转型升级的热情却并未降低。我们不否认在现阶段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但是急功近利地欲在短期内将电动汽车这个新兴产业打造成“半边天”,无论从目前企业掌握的技术成熟程度、市场需求等维度分析,都有悖市场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