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第(JY03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发布。
文件显示,对王加宣代表在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农村地区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议》已收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实现全覆盖。随着四铺镇派出所充电基础设施完工,淮北市在全省第一个完成全市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同时,在烈山投建了全省首例600kW液冷超充站,华为全液冷超充架构可以实现5分钟200多公里的充电效率,粗略计算,未来充电时间非常接近1秒1公里。
文件指出,下一步将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总体要求,构建一张全域充换电网络,打造一个统一的监管服务平台,到2027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度、智能高效的现代化高质量充换电服务体系,力争主要城区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的公共充电服务圈,全市建成充电桩不少于17900个,社会公共充电桩不少于3600个,充换电站不少于20座,市充换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公共充电桩接入率达到100%,实现城乡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
具体如下: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第(JY03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尊敬的王加宣代表:
您在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农村地区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议》(JY038号),由市发改委负责主办,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状况
(一)编制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淮北市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以“三个一”工程(一张网络、一个平台、一个基地)为引领,构建覆盖城乡、智能高效的全域充电网络(一张网络),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平台(一个平台),打造淮北市电动汽车零碳产业园示范基地(一个基地),实现县区内3公里充电服务圈,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
(二)建设车网融合互动试点市。构建淮北市车网融合互动运营平台,该平台由充电运营管理、智能微网、虚拟电厂三部分组成。充电平台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充电运营,通过虚拟电厂平台形成和电网互动管理服务。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整合全市的充电资源,实现全市充电设施统一规划、全市充电数据统一管理,并打造手机应用端app,便捷市民随时、随地进行充电,逐步推进淮北市充电能源一张网的建设。
(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实现全覆盖。随着四铺镇派出所充电基础设施完工,我市在全省第一个完成全市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同时,在烈山投建了全省首例600kW液冷超充站,华为全液冷超充架构可以实现5分钟200多公里的充电效率,粗略计算,未来充电时间非常接近1秒1公里。
(四)建成“光储充换”综合能源站。建设首座综合能源站项目,国购文化园“光储充换检”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1100万,项目配备了先进的液冷超充设备,设有7个超快充电车位,单车位最大充电功率高达600kW。同时,建设了10台120kW直流双枪充电桩,提供20个充电车位,单车位最大充电功率为120kW。这些充电桩还能检测电动汽车电池状态,并将检测结果实时发送给用户。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总体要求,构建一张全域充换电网络,打造一个统一的监管服务平台,到2027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度、智能高效的现代化高质量充换电服务体系,力争主要城区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的公共充电服务圈,全市建成充电桩不少于17900个,社会公共充电桩不少于3600个,充换电站不少于20座,市充换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公共充电桩接入率达到100%,实现城乡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
二是合理规划布局。村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农村的服务枢纽和公共活动空间,位置居中、人流量大、交通便利,要科学合理解决充电桩“建在哪、谁来管”的问题,强化村“两委”作为充电桩日常管护责任,摸清各村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类型(乘用车/物流车/农用车)及未来增长潜力,实现农村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公共领域V2G等技术示范应用,打造集车网互动、综合能源聚合、交通与能源智能调控等于一体的融合示范,建设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
三是强化运营服务。打造全市“一张网”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确保充换电基础设施“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建立市级充电基础设施监管与运营服务平台,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安全监测和故障预警。建立“僵尸企业”和“僵尸桩”退出机制,实现政府有效监管,保障行业良性发展。
感谢您对淮北市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561-302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