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山东省荣成市政协办发布了对政协第十一届荣成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6号提案(关于增加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的建议)的答复。
文件指出,对汤杨,于海港,蔡殿来,孙文宇,陈晓佳,张平,吴建春委员提出的“关于增加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的建议”的提案收悉。2025年5月,荣成市共建有公共充电站244座,充电桩1689台(枪),其中直流1008台(枪),交流681台(枪),在12个街道共建有公共充电站180座,充电桩1437台(枪),其中直流充电桩783台(枪),交流充电桩654台(枪);在10个乡镇共建有公共充电站64座,充电桩252台(枪),其中直流充电桩225台(枪),交流充电桩27台(枪),已实现“乡镇全覆盖”;已整治楼道1.6万个,清理乱停放车辆5100余辆次、乱充电行为900余辆次;已检查小区140余个,查改占用消防通道、乱充电等问题220余个。
文件强调,下一步工作将聚焦重点公共场所和居民区等区域,加快建设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的充电网络。积极引入投资主体,并配合企业做好选址及场地协调等工作,同时推动充电网络向乡镇、农村地区有序延伸,在乡镇机关、供电所公共停车场、物流基地等场所建设公共充电站,加快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农村地区有效覆盖。
具体如下:
对政协第十一届荣成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6号提案(关于增加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的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汤杨,于海港,蔡殿来,孙文宇,陈晓佳,张平,吴建春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增加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提案办理情况报告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近年来,市发改局会同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不断优化充电设施发展规划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3年7月14日,市发改局等十五个单位联合印发了《荣成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布局规划》(荣发改基础〔2023〕3号)文件,明确了加强城区网络布局,拓展乡镇网络布点,城乡协同发展,加快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站“乡镇全覆盖”。
截至2025年5月,全市共建有公共充电站244座,充电桩1689台(枪),其中直流1008台(枪),交流681台(枪),在12个街道共建有公共充电站180座,充电桩1437台(枪),其中直流充电桩783台(枪),交流充电桩654台(枪);在10个乡镇共建有公共充电站64座,充电桩252台(枪),其中直流充电桩225台(枪),交流充电桩27台(枪),已实现“乡镇全覆盖”;已整治楼道1.6万个,清理乱停放车辆5100余辆次、乱充电行为900余辆次;已检查小区140余个,查改占用消防通道、乱充电等问题220余个。
二是科学规划,以“补”缺口纾困解忧。进一步完善充电配套基础设施,综合考虑距离、聚集度、电动车逐年增长及居民意愿等因素,科学规划蓝图,对接铁塔公司、正泰新能源等社会资本,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按照“先急后缓”原则,优先在老旧小区、棚改安置区等电动自行车较多区域配建充电桩,同步在一般小区、高档小区等区域建设充电桩,截止目前,自行车充电设施共有268处、5417个端口位于119个小区内部;共有60处、1363个端口位于村居或广场等公共区域。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任务目标落实。对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执行综合验收制度,将正式用电报装和100%建设或预留充电桩接电位置作为交房办证的前置条件,压实开发商建设责任;对具备建设充电桩的小区,充分发挥镇街、社区、业委会、物业的综合协调作用,科学合理规划,确定可行方案;对自有固定产权车位以及一年期以上租赁车位,根据群众需求,结合小区实际,原则上应建尽建;针对不具备建设充电桩条件的老旧小区,可从小区周边适合的公共区域选址,建设公共充电设施。
二是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激发充电服务市场活力。支持充电服务差异化竞争的价格构成机制,促进充电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充电市场良性竞争。支持充电设施运营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利用居住区充电设施分时电价政策,开展居住社区充电桩“统建统营”。鼓励“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鼓励充电设施运营企业与整车企业、商业地产开展合作,通过众筹建桩、电力市场、广告服务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提升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聚焦重点公共场所和居民区等区域,加快建设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的充电网络。积极引入投资主体,并配合企业做好选址及场地协调等工作。
四是推动充电网络向乡镇、农村地区有序延伸,在乡镇机关、供电所公共停车场、物流基地等场所建设公共充电站,加快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农村地区有效覆盖。
五是补齐短板,重点针对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短板,优先在人口集聚度高、车流量大的乡镇驻地、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区域布局,实现公共直流充电站“乡镇全覆盖”。
六是完善安全管控体系,强化充电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充电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充电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规范施工安装、运行维护、充电使用等环节操作规程,明确全链条安全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