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持续增长,对充换电服务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根据中国充换电联盟发布的数据,2023年12月公共充电桩比11月增加了10.0万台,同比增长51.7%。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859.6万台,同比增加65.0%。然而,这种需求的激增也带来了对充电服务收费问题的广泛关注。
部分充换电站收费透明度低,消费者难以预先获知确切费用。即便有的站点公示价格,也因字体小、位置隐蔽而不易察觉,且费用构成不明,如基础电费、服务费、停车费等未详细阐述,导致结算时消费者常感费用超乎预期。例如,即便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某些站点依然收取高额服务费,使得整体费用并未因低电价而减少。
此外,乱收费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充换电站擅自提价,甚至在充电时随意加价。如某品牌充电桩标示电费1.2元/度,实则收取1.5元/度,面对质疑,站点常以各种理由敷衍。更糟糕的是,部分站点对充电时长和电量计量不准确,导致多收费用。其背后原因,一是行业规范缺失,充换电领域收费缺乏统一国家标准,各地政策各异,为不良商家提供了机会。二是监管不力,相关部门监管滞后,检查频次低,处罚力度弱,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混乱的充换电收费状况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体验,减少了对行业的信任。从长远来看,这将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推广环保出行。为了整顿这一混乱现象,必须迅速完善行业规范,明确收费规则,强化监管执行,设立投诉举报系统,确保消费者能够安心地使用充换电服务,进而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