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 » 新势力造车 » 正文

新造车的大门,被彻底关上了?

日期:2022-09-15    来源:汽车产经  作者:杨光

国际充换电网

2022
09/15
10:5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造车新势力 新能源汽车 小米造车

从蔚小理的独大,到一二阵营的厮杀,再到传统势力的反扑。五年时间里,新能源这个战场依旧打的火热。

另一头人们猛然发现,仍有一波新品牌正在门外焦急的等着入场。

但随着发改委已不再批复新的生产资质以及对于代工更加严苛的监管,就连很多新品牌的高层都不得不承认,如果拿不出颠覆性的东西来,那么

国家给新造车的大门,几乎已经关闭。

当然,整个新能源市场的机会依旧很大。

所以你能看到,正与时间赛跑的不止于小米、集度这类跨界造车企业,还有沙龙、阿维塔等这些传统势力,后来者们都在试图去抓住新能源赛道大热之后的余温。

奋斗或能创出一片天地,而躺平意味着将被无情淘汰。

NO.1

[ 焦虑与对策 ]

即便明确表示不会在未来2年做任何造车方面的辟谣,也不做任何新进展的介绍,但就在几天前,雷军还是没忍住在社交媒体上释放了一把无处安放的压力。

“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但我不同意。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还有很多机会。”

雷军的破例发声,或许源自小米在造车资质上的诸多不顺。

此前彭博社的消息显示,小米电动车项目正遭遇监管部门的批准难题,而这对于前期已投入100亿的雷军来说,绝对算不上是好消息。

而随后曝出的小米与北汽间的合作传闻,也似乎间接印证了小米此刻的尴尬。

有内部人士告诉汽车产经,即便已有包括胡峥楠、周钘等人的先后加盟,但小米汽车的营销体系受制于整体进度的影响,现阶段还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搭建迹象。

尽管官方从未公开“承认”,但发改委自去年起便不再审批新造车资质早已是圈内皆知的事实。

“一方面资质拿不到,另一方面代工门槛又被不断提高,太难了。”一位新品牌负责人在私下感慨道。

此前汽车产经曾独家报道了工信部已在执行的史上最严代工新政:代工将由过去的单一资质要求变为双资质要求,暨不仅代工企业需要有生产资质,委托方也要有。

这也意味着不少新品牌面临着两头均被堵死的尴尬处境。

当然也不是没有应对之策,比如不少企业便打出联合研发的概念来进行合理规避,不信你们可以看看集度、自游家、问界等的宣传用语。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倘若独立申请资质无望,那么小米未来恐怕也得走上这条路。

“今后新入场的都可以叫定制车大军了。”一位车企高管笑言。

在奋力一搏这条路上,不只有小米的身影。

比如早在今年3月便因种种原因宣布推迟上市的自游家NV,最新的消息是有望在10月中旬迎来正式上市和交付,这也意味着牛创已经解决了此前与大乘之间的债务和资质问题。

比如集度首款车型最终的量产交付时间被提早至了明年7月,而前者也正筹备登陆资本市场的相关事宜。

不过此前高调宣布造车的宾理、石头等,则依旧没有消息。

NO.2

[ 新能源这块蛋糕,依然很大 ]

国家把新造车的大门关上了吗?

针对汽车产经抛出的这个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随着传统主机厂在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加速追赶,

此前新造车所打出的一些超前概念放在今天已经不再是独特优势,也因此在国家层面进行审批时,后来者如果拿不出更多创新,将很难拿到批文。

或许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包括小米在内的不少新品牌仍在频繁进行专利申报。

发改委官员在本月再次公开强调,未来将严格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和新增生产基地条件,大力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的退出。

言外之意,对于那些勇于创新者而言,窗口依然是打开的,但是对于那些投机分子来说,造车的大门实际已经彻底关闭了。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共销售326.2万辆,同比增长了119.7%,8月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更是达到28.3%。

但当先入局者已纷纷把服务、智能、家庭等概念作为自己的产品标签,留给后来者的发挥余地已着实有限。

以小米和集度为例,两者首款产品20-30万元的价格区间,如果放在一年前或许还处在相对轻松的竞争环境里,但在一年后,这个赛道的拥挤程度恐会超出想象。

不妨再看看这组数据。

今年8月份,国内共有16家车企的新能源销量超过了1万辆,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仅为6家。

在这中间,传统车企占据了其中10个席位,抛开开挂的比亚迪,诸如埃安、极氪、大众等品牌已经开始迅速上量,而丰田本田日产等外资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也已箭在弦上。

显然对于后来者而言,如果没有一款产品力出众的车型,大概率将很难跟上大部队的步伐。

而在这个产品为王的造车时代面前,除了百度、小米、小牛、创维等这些品牌的既有背书之外,如何真正用产品力去打动消费者,或许也正是雷军李彦宏们此刻正在思考的课题。

NO.3

[ 写在最后 ]

造车这条路如果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李一男的回答是,“大不了就不搞了。”

相比于前者的“佛系”,雷军与李彦宏可谓将造车与自己的名誉深度绑定在了一起。不容有失,是两人写在脸上的KPI。

何小鹏曾在某次采访中表示,“2024年将是这一轮造车风口最后的窗口期”,这一观点在之后也几乎成为了行业共识。

无论是自动驾驶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还是2028年实现年交付80万辆。属于新造车的故事都还在继续,但属于它们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