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充换电网 » 新能源汽车要闻 » 正文

汽车行业为何盯上光储充?

日期:2022-08-31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赵琼

国际充换电网

2022
08/31
16:3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石化 宁德时代 光储充

日前,中国石化福建石油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光伏充检”加能站正式投入运营。据悉,这种模式改变了功能单一的油品销售模式,取而代之以更智能、更低碳、更具多元化的综合能源服务。

事实上,在汽车行业,车企如特斯拉,动力电池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充电运营商如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已投身到光储充或“光储充检放(充)”一体化站的建设中。

记者在8月22~24日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光储充产业大会上获悉,“光储充”这个被行业人士十分看好的赛道,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目前,一体化站的建设还面临成本、标准、安全、商业化等方面的挑战。

01

“双碳”目标下

汽车与能源、电力构建“黄金三角”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汽车与能源、电力行业开始构建“黄金三角”,携手迎接变革时代的考验。

“黄金三角”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当下,汽车行业在“新四化”的催化下,正由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能源行业正由石化等传统能源,向风、光、水等新能源转型;与此同时,以数据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时代迎面而来。

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可能达到550万辆,占比约23.9%。根据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黄学良的研究,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8300万辆,等效储能容量将达50亿千瓦时,车辆充电需求将占社会用电量的6%~7%,最大充电负荷将占电网负荷的11%~12%。

由于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存在波动和不确定性,当电力负荷由无源变为有源,需要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应用,整体维持各个环节发电与用电的动态平衡。储能具备能量存储和释放的双向调节能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刚需和标配。

作为储能行业的细分领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相关服务的光储充等一体化发展则是一种盈利模式。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推广,其功能将并不局限于载人和运营。未来,规模可观的新能源汽车携带的电池资产,将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充当重要角色,变身一个个微型的移动储能系统。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伏秋认为,在“双碳”目标之下,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随着新能源占比持续快速提高,整个电力系统对调节的需求急剧增加,各个环节都要适当建设综合调节能力,还需适度地超前建设源侧、网侧、储侧等,整个综合调节的建设将是长期任务。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势在必行。周伏秋表示,光储充本身的发展及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意义在于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提升电力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加速电力工业绿色低碳变革,提升电力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02

发挥车端作用

探寻光储充等一体化逻辑

“目前,国家电力负荷较重,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用能设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大范围普及后,用能将大幅增加,需要靠光伏、风力发电。除了集中式风电场站外,国家也在鼓励各地建设分布式光伏。”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云BD首席执行官王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分布式光伏的单个体量不大,但如果它们能就地消纳、自产自用,就可以解决一部分企业的用能问题。而当其被电动汽车消纳掉,就可以储存这些分布式发电资源,再通过自配储能或电动汽车储能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消纳掉、返回电网或由企业自发利用。”

据了解,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将使其具有能量型和功率型的储能优势,从而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源网荷储”互动的主力军之一。电动汽车储能也会是全社会最大的分布式储能资源。而V2G会是帮助电动汽车发挥分布式资源作用的核心技术,可以满足用户充电需求,也能够提供调峰、调频等电网辅助服务,有利于新能源消纳。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首先,它从一开始发展时就具备基本信息,不仅可以参与电网互动中的能量互动,还能实现信息互动;其次,充换电基础设施、应用平台等还处于发展之中,可以按照适合与电网互动的方向进行规划和建设。

黄学良就此表示:“与其他负荷相比,电动汽车具有更大的参与电网‘源网荷储’互动的优势。要积极推动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工作,让电动汽车真正成为‘新能源汽车’。”同时,他也指出,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将经历无序充电、被动有序充电、主动有序充电、智能双向充放电四个阶段。而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的最大潜力在于私家车。

光储充换检一体站,集可再生资源接入、能量存储、电动汽车充换电、电动汽车检测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此外,它还具备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一体站的协调,优化运行从而达到经济性,协同配网、可再生资源、储能系统、换电系统、充电设施,可形成微网智能化场景,也能消纳新能源,延缓电网增容扩容,实现充电站建设,电动汽车检测以及虚拟电厂V2G等商业模式。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向记者表示:“光储充检放服务的对象是车,而新能源汽车真正用到新能源电是关键。通过光伏、储能、充电、放电、检测、换电,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整个逻辑就说得通了。”

03

开建示范站

鼓励光储充等一体化发展

仝宗旗告诉记者,现阶段,尤其去年以来,北京、江苏、上海、云南、海南等省市,开始建设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站,其中既有地方政府的推动,也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当然,目前光储充一体化站离大范围推广应用,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至少能看到产业界正在发展技术、探索商业模式。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鼓励“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

据悉,2021年,特斯拉就在拉萨建成中国市场首个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试图打造国内首个整车厂商建立的太阳能“利用、储存、再利用”的清洁能源循环生态链条;其后不久,又迅速落地了上海项目。特斯拉上海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配备V3超级充电桩和目的地充电桩。具体来看,充电站通过太阳能屋顶系统发电后,将电能储存在Powerwall电池中,最终可供部分电动汽车日常充电。太阳能充电板、Powerwall储能电池和充电设施形成一个微网,共同完成太阳能这一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前文提到的中国石化福建石油与宁德时代合建项目,是集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电池检测等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型加能站。站内特有的AI在线电池检测技术可实现电池风险预警,顾客可以通过手机端的在线监测报告,及时了解车辆电池使用情况。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业内人士吐槽,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没有经济性。因此,“降本”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不过,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研究所夏彦辉看来,不应过分把精力花在降本上。他称:“未来3~5年,这个领域会迎来爆发式增长。通过行业对电动汽车保有量的预期,就能认识到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发展后劲。在还不具备经济性的情况下,企业更应沉下心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研究关键技术,特别是在一体化电站的经济优化运行上。”据介绍,阳光电源的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核心设备都是自己生产的。

王迪则提到,完善产业生态还需建立一个广泛的云平台,组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其中就包括实现电力市场化。

不过,仝宗旗也强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期间会出现不同的细分领域。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探索适合光储充放检一体站的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用。

04

诸多环节存难点

发展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根据夏彦辉分享的数据,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预计到2025年,一体化电站市场容量将达到100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000亿元。不过,未来的技术发展要考虑汽车驱动系统检测、换电标准化、不同车型的电池互换等问题,还需打通配网协同、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商业模式,实现远端绿电的消纳以及绿证、碳证的交易等。

夏彦辉指出,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在检测方面:“电池检测方面存在很大的技术壁垒,包括标准缺失、适用范围及数据来源受限等。”

“现在,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需要整个产业界一起努力,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夏彦辉表示。

深圳永泰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江卫良提到,在光储充这三个方面,光伏和充电桩的发展较早,从提供补贴到补贴退坡,市场化程度更完善,而储能现在还处在商业化初期向大规模应用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安全、成本等问题,储能要持续健康发展,最关键的是上层机制设计,需要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重大利好。

记者了解到,星星充电通过光储充放的结合以及电力市场的交易,在全国近2000多家充电场站实现了绿电的全面覆盖,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新能源电。目前,星星充电正在举行以“绿色科技生态”为主题的低碳节,终端消费者可以借机清楚地了解,自己车辆所充的绿电来自中国的哪一家风电场或光伏电厂。“这是一个大规模的消费者普及和教育活动。根据8月22日的数据,已有10多万名用户在终端体验,通过充电订单掌握补能来源。”王迪告诉记者。

返回 国际充换电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